【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风采】红星照耀文明致富路

15.12.2017  09:54

  青海新闻网讯 “这次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是红光上村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我们会继续努力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红军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提起最近村子里的大喜事,红光上村的书记马乙四夫铿锵有力、信心十足。

  12月5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这个被“红星照耀”的村庄里,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整齐统一的居民院墙,文化底蕴浓厚的撒拉族农户大门,醒目的村综合服务中心,让人流连忘返。

  红色文化浓郁的文化广场中央,用青砖灰瓦修建的红色照壁墙上,醒目地书写着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长征》,正和村门口的那颗红色五角星相互交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夺目。

  红光上村原名叫赞卜乎上村。曾几何时,红军在几度磨难中,在此修建了砖瓦、梁柱间镂刻镶嵌有红军标志的镰刀、斧头、红五星的清真寺、红军小学和十八座红军宅院。这里的撒拉族人民为了感恩西路红军的丰功伟绩和传承历史,在1987年将原村名改为红光上村,并于2009年自发辟地建馆,搜集文物,在村里竖起了一座熔铸了他们几代人情感的纪念碑。

  “虽然,我们如今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岁月,仍然需要将红军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七十多年前,红军在这里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在村里开花结果,所谓‘红军精神,光照千秋’,我们每个村民都应该领悟到。”马乙四夫说。

  近年来,查汗都斯乡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西路红军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五点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和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把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的实践课堂,成为党员干部精神补钙、灵魂净化、固根守魂的信仰信念讲堂。

  同时,红光上村抢抓省市对口帮扶契机,立足红色旅游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本着因户施策、灵活使用的原则,投入农家院和超市建设项目资金350万元,实施完成了占地约0.29公顷、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农家院建设任务,挂牌命名特色农家院8户。

  今年三月,为了村民们不再乱扔垃圾,环境更加整洁,韩乙四夫自费为每户人家购置了垃圾回收箱,并聘请两位贫困村民作为保洁员,每三天集中回收一趟垃圾,每年还有两万五千元的收入,不仅使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还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增加了收入。

  “现在村子里卫生也搞起来了,污水管网也建好了,还组建了环境卫生常态化保洁队伍,制定了环境保洁、垃圾清运、设施管护等制度,建立健全村容整治的长效机制,村子现在更好更干净了,群众生活在这里心情也舒畅。”村干部马舍木素介绍道。

  如今,村民们的物质生活变好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丽了,平时村里还会经常组织文艺活动,让他们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体会到当下社会的美好,没想到她自己都这把年纪了还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心里每天都高兴得很啊。悠闲地坐在广场上正晒着太阳的老奶奶韩哈七么姑,给记者这样讲述她的心里话。

  与红光上村相隔不远的查汗都斯古什群村,有一家婆媳一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三年前,媳妇一气之下扔下四个年幼的孩子跑回了娘家,一住就是三年六个月。今年11月份,红光上村妇联主席马晓兰在得知情况后,先后主动上门劝说了四次,现在儿媳回家了,还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一家人和和睦睦。

  “作为妇联主席和红光上村的干部,我深知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我们村是没有这种现象发生的,所以我也想把红光上村和谐文明的精神带到别的村子里,让别的村也享受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创建文明新村的成果。”马晓兰说道。

  红色文化就是一面旗帜,高高飘扬指引着村民文明路;红色精神就是一个号角,声音嘹亮鼓舞村民的致富路。红光上村把建设文明新村与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有机结合,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开展“十星级文明户” “五好家庭” “好婆婆” “好邻里”等一些村民们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

  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红光上村传承和弘扬西路红军精神,以建设“红色家园、文明家园、富民家园”为目标,在“红色堡垒”的坚强领导下,共同谱写出党群齐心建设、团结向上、群众勤劳致富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