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津县推行“三值守”服务制度纪实

25.11.2015  19:09

  如何让“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真正帮助群众解决民生难题?今年以来,新津县认真结合、践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探索推行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三值守”制度——县领导、部门机关干部、镇乡(街道)机关干部到村(社区)值班服务,村民有小事找社区经理,有大事直接联系镇乡(街道),甚至县领导——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化、常态化,受到当地群众好评。为全面了解“三值守”制度,记者深入新津县各镇乡(街道)、社区进行了采访。

  为民谋利 点滴爱心筑新家

  记者驱车来到兴义镇万和村村民彭安全的新家,窗明几净、宽敞明亮是记者的第一印象。

  据了解,彭安全家原来的房子属于D级危房,又破又旧,亟待改造,妻子患癌症去世后不久,自己也查出患有肺部疾病,一家人每月仅靠几百元低保补助勉强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为逐步缓解彭安全家的困难,万和村党委一方面上报镇政府,协调县红十字会、民政局、卫计局、妇联等单位,在政策层面给予最大帮助;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各界给予捐款,帮助解决房屋改造的资金来源问题。新津县卫计局在了解到彭家的困难后,马上安排医务人员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为他提供免费医药和相关治疗服务。

  万和村副主任彭素英告诉记者,为了给彭安全修缮新房,村上老百姓自愿集资,共筹集善款25000多元。加上新津县卫计局、镇政府党员干部的捐款,共凑齐了7万多元。除此之外,镇上专门派人为彭安全之女联系了一份超市的工作。

  谈到将来的生活,彭安全满怀憧憬,他说:“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一定能够挺过难关的。在镇上党员干部的帮助下,我女儿找到了工作,新房也建好了,今后一定会坚强生活,把日子一天一天过得更好。谢谢大家。

  记者又来到文井乡李柏村。

  李柏村地理位置偏僻,由于离主管网较远,村户居住分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只能靠烧柴火过日子。何时才能用上天然气,成为萦绕李柏村村民心头的一件“麻烦事”。

  今年年初,文井乡党员干部在“三值守”走访中了解到三个村150户群众的难处。经过层层反映,经“三值守”县级联席会议研究协商,县建设局、文井乡、县燃气公司反复测算,采取多种方式降低成本,最后每户安装费从10000余元降至5500元,为每户群众节省了近6000元。

  “终于可以用上天然气了!”55岁的李柏村7组村民唐昌条兴奋不已,为此他还专门装修了厨房。唐昌条向记者介绍:“过去村上只能用柴灶,升起的烟气把墙壁全部都熏黑了。

  据文井乡党委副书记赵波介绍,目前,张场社区叶林盘群众已经用上了天然气,李柏村的天然气管道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预计本月底,李柏村村民就可以用上清洁环保的天然气了。

  普兴镇骑龙社区是新津县县长的联系点,同时也是该县新城建设的重要区域。由于拆迁等问题,干群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为化解群众的抵触情绪,县领导多次利用值守时间到骑龙社区与群众开展面对面沟通,聊家常、摆政策,进村入户,给大家做思想工作。

  干部“下访” 深入基层解民忧

  在新津县,党员干部充分利用“三值守”制度,深入基层一线,采取带案“下访”群众、入户随访的方式,深入走访群众,将信访端口前移,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

  “多亏镇村干部想出巧办法,他们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多方筹措资金修建引水灌溉沟渠,引来清亮的河水,我们再也不怕大旱了!”村民李大爷看着绿浪滚滚的稻田笑容满面。

  据了解,以前双石村十组的600多亩土地没法引水灌溉,生产靠天下雨,村民靠天吃饭的状况改观不大。新平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群众的灌溉用水,最终筹集到30万元的资助金,让600多亩稻田不再受旱,将“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起过”落到实处。

  新津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该县2015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联系群众“三值守”制度的实施意见》,县乡机关干部重心下移,到村(社区)值守,接待走访群众,收集问题建议,协调解决。33名县级领导干部要分别到挂点镇乡(街道)联系1个村(社区)和3个半天时间下村走访群众。此外,12个镇乡(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至2个村,机关干部分组联系到户。

  通过“三值守”,一些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引水灌溉沟渠得以修建,600多亩农田喜获“丰收水”。截至目前,该县通过“三值守”活动共收集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14421项,办理解决12979项,办结率达90%。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村民告别出行难

  水泥路串社联户,柑橘树成排密布……这是记者在新津县永商镇九莲村看到的景象。就在一年前,九莲村还因道路泥泞不平、柑橘销路不畅而发展受阻。短短一年时间,九莲村的面貌何以焕然一新?

  “这得益于我们今年开展的‘三值守’工作和‘强基兴村’三年行动。”新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要求县领导、部门机关干部、镇乡(街道)机关干部到村(社区)值守,面对面联系群众解决问题,还为基层村(社区)画出发展“路线图”,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统筹、整合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九莲村距新津县城约8公里,辖区内有著名景点观音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本地丰富。过去,由于村上通组入户道路差,沟渠、塘堰年久失修,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原有农产品落后、经济价值低等原因,九莲村发展一度十分缓慢。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路不通,没有收购商上门,柑橘烂掉的比卖掉的多!”在“三值守”工作中,新津县委主要领导带头联系了这个后进村。

  如今,记者在现场看到,修整一新的九莲大道全长近2公里,宽6米,沥青(砼)路面宽敞整洁,不仅将沿途商隆村、九莲村、烽火村等多个村落连为一体,更让沿途群众彻底告别泥泞、颠簸的出行生活。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肥料拉不回来,农产品运不出去。现在好了,宽敞平整的新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每天早晚,我都要和几个老伙计一起出门散步,锻炼身体。”商隆村一组88岁的廖国荣老人说。

  路修好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较大变化。

  改良千亩柑橘树 打造国家农业公园

  “我们准备在九莲村打造国家农业公园,一三产业联动,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文绍春向记者介绍,目前村上已流转土地2000亩,改良优质柑橘1500余亩。柑橘改良的山地,农民每年每亩可净得650斤黄谷的流转收入,还可就近在业主单位打工,增加收入。

  “我们引进的金秋沙糖橘糖分高、甜度足,颗粒饱满,能错开柑橘上市高峰期一至两个月,具有品质优、口感好、销路畅等优点,在一些高档超市,甚至可以卖到40多元一斤。”四川橙丰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袁敏告诉记者。

  顺着蜿蜒的山道,大片大片的柑橘树被截短了,露出光秃秃的枝干。文绍春告诉记者,这是刚刚进行了嫁接改良的树苗。

  “今年我们将在九莲村再开辟100余亩新区域用来试验新品种。”袁敏说,公司已和联想佳沃电商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其包销总产量的80%。据悉,目前橙丰公司在九莲村每天的用工量在60人左右,全部为当地村民,工资按日计算,每天80元。而在整个九莲村,像橙丰农业公司这样的业主有10余家,主要从事柑橘种植、发展休闲观光农庄等。

  九莲村8组村民陈素芬一家5口,有10余亩山地,过去全靠出门打工养家糊口的她,如今足不出户就有近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就近到农业公司的柑橘园里打工,收入轻松翻番。“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陈素芬说。

  “我们以前种植的主要是蜜橘,老品种了,每年费神费力的卖不上价,去年三四角钱一斤的蜜橘还不好卖,简直就是白干了。”正在田地中搬运锯下来的果苗枝条的8组村民陈素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5口人,共有10余亩山地,有的还撂了荒,加上山地种粮的产量本来就不高,田中收入一年也不过四五千元钱,除去人工肥料等,就所剩无几了。现在土地流转出去后,一年仅租金收入就翻了一番,有近1万元;自己空了还可以在公司里打工,每月收入 能达2000元钱,一年也有2万来元收入。

  在外打工近20年的9组村民王福洪听说村上研究决定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后,毅然辞掉月薪5000多元的机修工作,回乡创业。

  如今,王福洪承包了60多亩的土地用来种植柑橘。“我对种柑橘其实并不在行,但村上为我们这样的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支持,时不时还要举办免费技术培训。今年我就参加了五六盘,收获不小。”王福洪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三值守”工作和“强基兴村”行动的共同推动下,永商镇九莲村已全面完成九莲大道改造,实现通组道路硬化,启动自来水和天然气安装。同时,以橙丰公司等龙头示范引领,九莲村已陆续引进10多家现代农业发展企业,流转土地2000多亩,初步实现村民人均增收1125元,解决就业100余人。

  力量向基层倾斜 作风在一线转变

  记者走进花源镇柳河社区,花木葱茏、竹深径幽,到处干净整齐,环境优雅。为了让小区居民住得更舒适,小区内不仅绿树成荫,还安装上了各种健身器材,空地上连成一片的休闲长椅,是大家喝茶聊天的好去处。

  小区里,社区经理宋玉芳正忙着回复大家之前提出的各种问题:

  “3栋附近污水井盖旁的泥土太高了,一下雨泥糊糊的,请清理一下。

  “好的,已跟物管说好,马上安排清理。

  “小区里的白杨树枝太高了哈,尤其我们13栋这边,都挨到窗子边边了。

  “知道了,这段时间宋姐比较忙,不好意思哈,已安排工作人员尽快修枝。

  宋玉芳是柳河社区“一家人”工作室成员。每天早上,她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区收集信息,挨家挨户对之前居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回复,解决不了的就留到每周一与村两委开会时共同讨论——这已经成为她这几年的工作习惯。

  记者跟随几个反映问题的群众走进“一家人”工作室的办公地点,正好轮到孙文元和谭长清值班。一问缘由,原来是附近居住的梅阿姨和社区文宣队里的几位队友吵了起来,都是些小事,比如跳舞时你站的位置比我好之类。调解能手孙文元几句笑话一讲,慢慢打开了当事人的心结。

  “化解纠纷只是工作室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平时比如社区管理、帮助居民就业、办证、咨询等事务也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孙文元说,村民们反映的问题多种多样,从小区楼下的休闲椅安放到车棚停车、小区遛狗、楼梯口下水管漏水等包罗万象。他们每天都会保证办公室有两个社区经理值班,一个负责接待群众,一个就到社区转悠,了解核实相关情况。

  “三值守” 疑难杂症分级分层

  除了培育社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服务,在“一家亲”的基础上,当地政府还紧密结合领导干部“三值守”制度,采用网上信息平台配合社区经理“民情档案”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社区环境有什么问题,群众有什么民生诉求,还需要添加哪些公共服务设施,都能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

  “你好,我是10栋3单元2楼的居民,我家的水管漏了,麻烦帮我找人修一修。”采访中,记者遇到好几次居民找社区经理孙文元反映情况,每次他都会停下来,先在《民情日记簿》上作记录,简单的就赶紧打电话预约修理工人,复杂的留下来每周例会时向村两委和镇乡干部反映。

  60多岁的孙文元自己就是花源镇柳河社区的居民,由于早年有过担任村委会干部的经历,被大家推选为社区经理。孙文元告诉记者,以前小区保安每天至少要接到十几个居民的电话,都是反映停电、漏水还有邻里纠纷的问题。保安管不了,也不想管。现在有专人处理,还有各种记录,问题越来越少,社区环境越来越好。

  “以前没有这些管理机制,往往是‘小事拖大、大事拖烂’。”在花源镇政府工作的车丹丹表示,年轻人可以上网和我们沟通,中老年人可以找社区经理或者拨打民情热线,遇到实在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还可以等县领导上门值班的时候现场反映——分级分层的问题疏导机制,令过去困扰政府和群众的疑难杂症得以从多渠道化解。

  柳河社区有1000多户、近3000名居民,大部分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集中居住之后,村里没了集体资产,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当时第一感觉是干净,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大家的梦想。”在社区住了多年的老党员宿应伦 说,鼓励部分人员就近就业外,还有部分人以后靠什么过活?

  花源镇干部杨波对记者坦言,那时候有好多居民找到社区,要求把底楼铺面作为村集体资产分给个人,单独经营;还有很多人找到社区,要求帮忙找工作、解决社保等问题。

  “很多问题不要说村上,镇上都无法解决。”杨波告诉记者,“三值守”工作开展后,我们把相关问题提交县联席会议,村社、乡镇、县领导会同国资局、就业局、工业园区等多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负责联系该社区的县领导和单位还进行了大量走访调查,了解居民的就业意愿和实际困难,最终定下了结合民情档案,为村民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先就业,再上楼,主动对接市场,拓展村民就业增收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家住11栋2单元的刘小其之前在建筑工地搞电焊,前些年他因为腿疾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生活无着、焦头烂额。“三值守”工作中,联系该村的值守镇干部了解到他的实际困难。一面积极联系民政部门等询问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在社区和镇乡内部多方协调,帮他爱人安排了社区垃圾兑换点的工作,还为刘小其和他父亲介绍了附近楼盘当保安的差事。

  柳河社区书记向前明已经在社区服务了20多年,他清楚地看到了整个柳河社区的变化。向前明说,社区建了就业指导中心,结合“民情档案”开展针对性培训、送职位上门等服务;群众有任何困难、意见,可以找社区经理,可以登录网站反映,还可以到“三值守”办公室直接找乡镇领导和县领导,渠道多多,方便又快捷,有些服务甚至比城市小区还先进。

  “1+3”管理模式 有困难社区经理来帮忙

  如何让“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真正帮助群众解决民生难题?新津县在探索推行“一家人”社区工作室、社区经理(网格信息员)等制度,以及“挂帮包”“双报到”等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推出领导干部“三值守”制度——四大班子领导、县级部门领导、乡镇党政领导带队到村(社区)值班服务,村民小事找社区经理,大事直接联系乡镇,甚至县领导——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社区还创新实施了“1+3”管理模式。“1”即小区党支部,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筹建三个群众组织,“3”即小区议事委员会、小区监督委员会和小区协调委员会。小区内实行网格化管理,将群众推选的村(组)干部、热心党员选聘为社区经理,负责收集小区居民家庭信息,处理、反馈群众的建议和诉求,能处理的由社区经理当场进行处理,不能处理的则上报给社区平台协调处理。

  “刚开始大家不太习惯,在路上吃瓜子会直接把瓜子壳扔路上,家里吃了玉米随手就把玉米棒子从窗户甩出去。”68岁的何金华老人告诉记者,随着社区“一家人”工作室、社区经理等各种制度的推行,居民的生活习惯慢慢有了改变,衣服穿得越来越干净,连普通话都说得越来越顺溜。现在,小区的绿化、休息、健身等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好日子。”何金华说。

  兴义镇万和村的困难群众彭安全住进了新居,文井乡李柏村的散居农户唐昌条用上了天然气,永商镇商隆村的廖国荣为了通达家门口的新路欢喜赞叹,九莲村的王福洪则琢磨着自己壮大的柑橘园……连日来,记者走访新津县各个镇乡(街道)、村(社区),见到许多人,听到许多事,感受最多的,是变化。

  如今,新津的老百姓有了问题,小事可以找村干部,找社区经理,大事找值守的镇乡(街道)干部、机关干部,甚至县领导,在家门口解决烦心事;村干部有了问题,对照“强基兴村”的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按图索骥、逐项完成,仿佛获得了一份精心设计的操作手册,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不知不觉间,一个系统化的基层解决方案在新津初具雏形。

  基层村(社区)是我党执政之基。党的工作最坚实力量在基层、最强大血脉在基层、最活跃源泉也在基层。力量向基层倾斜,作风在一线转变…… “三值守”工作和“强基兴村”行动,一个由上而下,一个由外而内,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为新津的基层村(社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韩攀 文字综合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