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一份亮丽的新答卷 2015,一本务实的任务书——《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23.01.2015  11:35

  2014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三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成为贯穿全年的突出矛盾,我省内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打造“三个升级版”,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后的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

  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20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58亿元,发行地方债107亿元,减免企业各类税费70.3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366亿元。出台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举措,新增贷款784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300亿元,增长22.4%,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400亿元。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作用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09亿元,增长2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7.5%,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占51%。完善促消费的政策举措,信息消费超过1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4.6亿元,增长13%,人均突破万元大关。农牧业增量提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良种良法推广、新型经营组织培育等力度加大。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在全国率先建立全覆盖的露地蔬菜补贴机制,黄河谷地菜篮子建设取得新成效。水产养殖增长50%,林产业加快发展,枸杞出口跃居农产品首位。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2%,为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做出了贡献。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实施50个重大技术创新和100个技术改造项目,电解铝省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0%,盐湖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合金材料、锂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达到410万千瓦。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三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装备工业均增长30%,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均为近年来最好成效。服务业结构升级。完善金融市场,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快速发展,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邮政服务填补乡镇空白点270个。旅游业品牌发力,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基础设施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历时五年的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和西宁新站建成投运,我省跨进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线大提速。以通玉树高速化公路基本建成为标志,全省高速化公路突破2000公里。德令哈机场通航,花土沟机场校飞,民航发展进入快车道。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蓄水,调水总干渠可望近期全线贯通,全省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水利“一号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祁连机场和果洛、玉树主网网外6县联网工程全面开工,格敦铁路、果洛机场、牙同和花久高速建设等加快推进。探明深层卤水钾盐、有色金属等一批重要资源,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这些重大成果,增强了区域发展的竞争力。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治理和制度创新。三江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探索完善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祁连山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南北两山绿化等工程顺利实施,治理区域增绿增水增收效果明显。湟水河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黄标车淘汰、煤改气等走在全国前列,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8%。开展拉网式生态环保大检查,统筹开展木里矿区、生态敏感区、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经过努力,我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关键举措,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强化支持各地特色发展的差异化政策。东部城市群强力推进。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兰西经济区地位稳步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环湖地区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青南地区交通、能源和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省与甘川交界地区面貌呈现可喜变化,玉树灾后重建后续工作全面完成。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达到49.8%。改善城乡风貌,推动一体化建设,16个“美丽城镇”品质显著提升,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全省已有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民生建设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

  民生投入超千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5.6%,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就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万人,转移农牧民就业117万人次。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实施养老、医疗、低保等11项提标政策,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残疾人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行城乡低保有进有退、动态管理,取得扎实成效。保障房建设走在前列。新建城镇保障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1.05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6.5万户。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体现。投入155.9亿元,增长2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居全国中上水平,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新组建的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招生,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医疗条件继续改善。投入80.1亿元,增长16.9%。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大病医保等走在西部前列,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8%以上。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9‰。文化惠民成效显著。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27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开工,收缴和置换非法地面卫星接收设备全部完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7.5%。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精准识别和帮扶机制,在全国率先将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减少贫困人口20.9万人,解决了27.7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公共安全不断加强。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1%和14.6%,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经过一年的扎实工作,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

  [1]  [2]  [3]  [4]  [5]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