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不要只带回商品

11.05.2016  02:56

  不久前,新出台的境外消费征税政策,让准备去国外“爆买”的人们心凉了一截,直呼出境游没意思了,甚至打起退堂鼓,此举在笔者看来不免因小失大。旅游最有意义的地方是什么?各人的见解不同。但绝不是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转一圈那么简单;也并非是车上睡觉、景点拍照,花钱买累受那么滑稽。更绝非是大包小包大肆“扫货”,以超强的购买力令当地人爱恨交加那么浮夸。

  观光、交流、摄像、娱乐、购物……结合构成的走访,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旅游构成。虽然爱好不同的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倾向,但是单纯只是买东西的旅游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购物,称不上是旅游,也丢失了旅游大多部分的乐趣。

  在笔者看来,旅游是一次行走的学习,如果只是带回商品实在是辜负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这倒不是说旅游就不要购物,只是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关注商品之外的东西,即使是购物也应从购物中得到心智的提高,不要仅仅就是买买买。

  曾经听一位在旅游行业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分享了他的心得,让笔者很有感触。他认为,旅游是一次直观的心灵洗礼。这洗礼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临其境从新认识一个地方,建立自己对当地的印象;另一方面是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领略特有的文化魅力。就算是购物也不要只是花钱换东西,从购物的过程中涨知识,了解一些品牌文化,也能扩充下知识量。

  我们常说“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含义与那位资深人士的说法相同。虽然现代社会,获取资讯的渠道众多,但无论多么详尽的介绍,都是人家的所感所获。没去过的人即便是把这些知识烂熟于心,终究是间接认识。只有自己到实地去走走看看,才有直接认识。

  不少偏见和误会,就是在这种直接与当地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修正,成为令自己信服的新印象。有位朋友跟我讲了他去非洲旅行的感受,他说:“去非洲以前总以为那里贫穷、落后,满眼的草原、野生动物,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浅薄,尤其是在南非开普敦,我的印象被彻底颠覆了,那里不但现代化程度高,而且城市整洁市民的素质非常好,3天中几乎没听到过汽车喇叭声。大家都遵守信号灯过马路,我们都跟着规矩起来,回国后这个习惯也保留了很久。”

  从这样的差别和变化中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改善,就是旅游最有价值的地方。走出去看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要比带回一大堆商品意义深远。放下购物的包袱,多发现旅途中的美好,把这些美好带回来,用自己的点滴改变,让家乡青海增色,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