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青春,在高原闪光

25.03.2016  22:42

      2013年,对36岁的徐林锋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那年7月初,他离开妻儿,从灵秀江苏来到了大美青海,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开始了自己的“援建生活”:完成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副区长”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角色转换。

      初到贵德,“海拔之高,条件之艰苦,地区发展之不平衡,民生改善之迫切”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同时,伴随身边的还有强烈的高原反应:气候的干燥、饮食的不适,失眠的痛苦……

      即便如此,徐林锋知道,自己不能退缩:“到青海藏区来学习锻炼,既是组织的要求,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选择,更是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我唯有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贵德号称“青海小江南”,但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模式同比滞后。面对全新的挑战,如何尽快进入角色,迅速开展援建工作,徐林锋陷入了思考。

      “高度决定速度、思路决定出路”。初来乍到的徐林锋埋下头来,认真研读了近几年贵德县所有的综合性报告,多次找经济社会口的领导和同志了解情况,掌握县情。除此之外。他马不停蹄到各乡镇调研,短短一周时间,召开各类座谈会议11次,与200多名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走进查达、周家、老虎口等15个村20多个农牧户家庭了解情况,实地查看了蔬菜基地、养鸡场、生态园、牛羊养殖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对全县各乡镇和部分村、部分种养殖基地及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贵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发展思路及对口援建工作有了粗略的认识:贵德是旅游大县、强县,必须围绕旅游调结构、壮实力、提服务。至此,“稳一提二兴三”的发展思路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做好援建和扶贫工作蓝图在他心中越发清晰。

      开弓没有回头箭。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之后,徐林锋风风火火带领县政府办、县发展改革局、县援建办等具体部门对2011至2013年度江苏援建的16个项目逐一实地查看,掌握总体进度,了解资金到位情况,实打实地做到了“心中有数”。目标也进一步确定:一定要把江苏援建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惠民工程、标志工程,友谊工程,为更多的老百姓服务!

      用徐林锋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的援建,既要解决长远的基础问题,更要破解眼前老百姓的现实需求,这样援青工作才更富有生命力”。

      帮扶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和养殖业,从而解决老百姓“买菜难,买肉贵”的困难;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将牧民带到江苏参观学习;为不通自来水的村庄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为办公条件差的机关单位解决办公电脑、为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厨房扩建争取资金、在阿什贡小学、王屯小学每年设立2万元爱心基金,在新街、尕让、常牧寄宿制学校,每年捐赠8万元,连续两年定期资助贵德100名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圆了求学梦。2013年秋,河阴小学综合楼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常牧寄校综合楼、贵德县社会救助站等项目进入扫尾阶段,投资5991万元的贵德单体最大的援建项目江苏大道建设如火如荼……

      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一个个成效显著的“项目”,都记在了贵德人民的心田。

      “能为贵德做点实事,我无怨无悔。”这句话,是徐林锋对自己的“工作总结”。

      2014年春,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找徐林锋谈话,根据工作需要,在原来分管援建工作、协助招商引资的基础上,他还需主持宣传部日常工作,并分管政府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具体事务。挂职成了实职,徐林锋愉快地答应了,并且忙得不亦乐乎。

      在担任实职的一年里,徐林锋和他的团队高质量圆满完成了具有贵德特色的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品牌文体活动赛事,展示了贵德形象;在他的的带领下,贵德县对口支援工作连续两年位列全州第一,他个人被评为全州“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被省委组织部评为“援青干部先进个人”,并作为海南州援青干部代表被推荐为十届青海省青联委员。

      徐林锋告诉记者,自己远在江苏的家,他根本无暇顾及,面对援建工作的重重困难和挑战,不要说回老家,有时候,甚至回宿舍好好睡一觉都成了一种奢侈。对自己的“小家”,徐林锋很愧疚,但是想到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妻子会理解,13岁的女儿会以他为榜样,他又感到很自豪。

      如今,记者眼前的徐林锋,已不是初来时的白面书生,壮阔美丽的高原印记已经烙上了他的面庞,甚至烙入他的生命。

      “援青工作既是一次艰苦的工作体验,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旅程,‘青藏高原精神’给了我太多的鼓舞和震撼,我想,把这种精神诠释好、把普普通通的工作尽力做好,不留遗憾,自己才能问心无愧。”徐林锋说,他的三年青春,因为这片美丽的高原土地,闪亮而无悔。

 

      来源:《青海日报》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