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兴海,高原小镇上的绿色“玄机”

03.03.2017  03:02

这里有隽秀迤逦的原始森林,数万公顷的绿植觥筹交错;这里还有茫茫的草山林野,莽原夹道皆显秋色。

亘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兴海人繁衍生息在这片沃土,各族农牧民群众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草原奖补、林地补偿等国家惠民政策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每一个农牧民的生活。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创新机制力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稳步推进,一直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发展中的主要脉络。跟随兴海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踏石留痕,一路上满是绿色的“玄机”。

2月17日,记者乘车来到草原腹地的兴海县,还未进入县城就被茫茫云杉和柳树林地所吸引,介于高海拔和地质环境等因素,在平均海拔3400多米的如此规模的林地让人咋舌。

这几年,我们加大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的力度,由专业造林绿化队伍施工,三年内保栽保活,对不同树种采取密植和景观式栽植模式,各类林木成活率达到了99%。同时,转变以往政府造林的单一模式,采用农牧户自愿承包造林护林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全县造林绿化程度,又让百姓从中得实惠。”同行的兴海县林业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这片林地位于县城西北角,是县城绿化的重点区域,有着环境绿化、涵养水源、蔽沙挡风等诸多作用。截至目前,在兴海境内的各类林木已逾5400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40余万株,像县城西北角这样的林地在该县还有7处,分别位于县城公园、东西大街、农牧路、北大街、28公里绿色通道、兴同公路绿色通道、桑当路,一座绿色“围城”正在形成……

随后记者又在云杉林旁看到,几位护林员正在风吹日晒中骑着摩托车来回不停地巡查。负责林地管护工作的尕藏太告诉记者:“这片林子可是我们的宝贝,以前这个时候风沙铺天盖地卷来,现在你看城里环境多好。

这段时间是森林防火的重要阶段,为了保证这片林地没有一丝隐患,尕藏太和他的巡护队成员们几乎每天都要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巡查一遍,清理垃圾、林木灌溉、水渠维护和疏通成为他们日常的工作。

沿着笔直宽阔的公路向西北方向走去,道路两旁潜伏着层层绿意,一棵棵柏木云柳相间排开,虽没有夏秋时的郁葱,但见那冒出头的枝丫,便能预见应季的翠绿。

子科滩镇直亥买村就在这层林叠嶂的不远处。在这里每个村民心中都有一片森林,139户村民守护着成片的天然保护林和公益林地。同时,大家也收获着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收益。

那天,直亥买村的阿尕早早地来到他的苗木种植基地。以往,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都以放牧为主业。近年来,随着草场禁牧、休牧等政策的实施,大家的思想观念也开始慢慢转变,以放牧为生的阿尕成了一名“园丁”,率先动员全家拆除围栏和羊圈,而后开始流转土地,种植起绿化苗木。

以前禁牧和护林的时候总是想不通,想着自己以后该怎么生活。现在想通了,不仅保护了我们的家园,每年还有不少的收入,大家都很积极了!”何荣辉说。如今,通过转产种植苗木给他家额外带来收益3万多元。

此外,兴海县还通过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将村民房前屋后的绿化树木管护权交由村民负责,并与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挂钩,确保形成户户关心、家家爱护门前树木的社会氛围。这种管护机制在记者所了解到的尕科河、豆河塘、隆务龙、南木塘等9村都普遍被采用,且管护效果良好。

2016年,兴海县57个行政村确定134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作为护林员,每年发放工资308.88万元,在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的同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深深扎根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过去的一年里,在兴海实施的诸多生态项目和工程中,有541名周边群众获得了就业机会和收益,更多的人被纳入到了绿化兴海的“绿色工程”当中。

其中,在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中,在唐乃亥乡上、中、下村退耕还林地40公顷,栽植40公分青海云杉苗木44万株。期间,有67人参与到项目中,每日劳动报酬为120元。

温泉乡赛什塘村、中铁乡隆务龙村、豆后塘村128人,参与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造林项目收益13余万元;唐乃亥乡民族村、中铁乡杜宗村108人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中共获得20万元劳务报酬……

这些项目的融合并行不仅能促进造林质量和植被覆盖率的增长,还可以使林区资源优化合理利用,从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增收,实现双赢。”兴海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才仁加介绍说。

人人造绿,绿为人人。无疑,创新机制下的循环发展为兴海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增添了内驱力,同样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群众也乐得其所。

2016年,大米滩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地,整个村庄面貌发生巨变。整洁干净的村道、白墙亮顶的新房、村边的树木只增不减,再加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一同实施,让村子越发整洁敞亮了。

人美、家美、村庄美”是今年兴海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又一个绿色目标。为了解决全县3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兴海县投入760余万元资金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为每家每户配备了垃圾桶,村里放置垃圾中转箱,乡镇一级还增备了压缩运输工具,使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率达80%以上。

如今村子是越来越漂亮了,政府让我们的环境变得这么好,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前谁家门口的垃圾不收拾,你得去喊半天。现在别说谁家家门口了,就连村口的卫生都给你收拾干净了。”大米滩村党支部书记颜山宝笑着说道。

从城区街头走到乡间小路,看到的不单单是四周所散发出的一派生机勃勃的绿色气息。更多的是你能从中感受到兴海各族群众对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的迫切希望,它们在一棵棵亲手栽种的林木之间,在悉心呵护的每一寸绿野之间,在家门口、道路旁,以及茫茫的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