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谋求对华军备“非对称”优势
本报记者 刘华 发自北京
日本是我国周边重要的军事强国,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军事盟友。近年来,日本在军事建设领域体现出极强的对华针对性,其军力重心正在逐渐向对华方向调整。特别是安倍晋三再次担任日本首相以来,日本军费止跌回升,军力建设有所加速。
由于日本政府面临长期财政困境,其能够投入军事领域的资源有限,主要是以“盘活存量”的方式进行军力调整,缺乏进行大规模军备竞赛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常规军力建设“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日本可能寻求发展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非对称”手段,以对华建立基本威慑。这一领域极为值得警惕。
增加军费:军力重回“上升通道”
自2002财年后,日本军费连续10年下降。安倍政府在2012年底上台后,扭转了军费的下降趋势,使日本军力发展重回“上升通道”。
2013财年至2015财年的三年中,日本的军费增幅分别为约0.8%.2.8%和2.0%。根据2013年12月通过的《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下称“中期防”)规定,2014财年至2018财年的5年间,日本军费总额为24.6万亿日元,平均每年约4.92万亿日元(约合2600亿元人民币)。
在增加军费的同时,防卫省也在加速推动军力建设,启动了一批重要的编制体制重组和装备采购项目,范围涉及海、陆、空等主要军种:
首先,海上自卫队成为建设重点。自明治维新以后,海军一直是日本军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今亦不例外。根据现行《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计划,在自卫队三军中,仅有海上自卫队的编制实现扩充。例如,其潜艇数量将从目前的16艘逐步增至22艘,在完成扩充后,可将海上自卫队潜艇的日常巡逻线前出至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覆盖第一岛链的更广阔地域。同时,海上自卫队的“出云”级等准航母数量陆续增加;新型的P-1反潜巡逻机逐步替换现役P-3C巡逻机。在可预见的未来,其作战实力将稳步增长。
其次,陆上自卫队全面“瘦身”。根据计划,陆上自卫队将进一步“轻型化”,大幅裁减地面重型装备。今后自卫队全军坦克数量将从700辆裁减至300辆,火炮(不含迫击炮)减至400门。除在北海道和九州外,陆自将不再部署坦克(包括在最为核心的本州地区)。陆自大幅减少重装备的做法,是在财政预算总体有限前提下的“不得已”之举,同时也意味着日本已将未来战争的“赌注”全部押在海空战斗阶段。
第三,航空自卫队“有限升级”。日本目前缺乏自主研制国产战斗机的技术能力和相应资金,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进口美国下一代战斗机。但是,由于美国F-35战斗机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导致日本航空自卫队下一代战斗机换装困难。在此情况下,航空自卫队一方面少量引进F-35(2018年前采购28架,但服役时间未定),一方面主要采购其他装备,如“全球鹰”无人机、C-2运输机、E-2C预警机等。以上装备均需从美国进口,而在日元大幅贬值后,日本进口此类装备的费用又将明显上升。在此问题上,日本航空工业的“短板”,已经成为航空自卫队扩充实力的重要限制。
第四,为落实美日同盟的实际效能,日本新建了一系列联合指挥、侦察、通讯设施,保障美军与日军在战时联合指挥、联合作战的需求。如自2013年起,陆上自卫队中央快速反应部队指挥部迁入美军座间基地;航空自卫队航空集团司令部(相当于空自指挥中心)迁入了美日联合使用的横田基地;为提升对美军太空战支撑能力,防卫省还决定新建太空监视雷达,并与美军分享轨道目标监视情报。
“盘活存量”:军力重心指向中国
由于总体投入增量有限,近年来日本军力建设的主要方式是 “盘活存量”。自卫队正在逐步调整军力布局,将“西南防御”作为重点,将兵力重心转向对华方向。
首先,以“西南防卫”为重点,以“长期对峙”和“有限冲突”为想定背景,重点加强西南方向军力。具体包括:
在地面力量方面,在先岛诸岛主要岛屿驻军,包括石垣岛、宫古岛以及与那国岛等,其中石垣岛和宫古岛未来都将部署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以进一步封堵第一岛链;在西部方面队新建3000人的两栖部队“水陆两用团”,用于离岛作战。
在航空力量方面,在那霸机场新增一个战斗机飞行队(相当于战斗机团),并将目前常驻于日本东北部三泽基地的E-2C预警机部队一分为二,分别建立两个飞行队,并将其中一个飞行队常驻那霸;此外,在2016财年计划中,还将原本部署在九州的两个F-4战斗机飞行队(相当于中国的战斗机团)调往东部,而将东部的一个F-15战斗机飞行队和一个F-2战斗机飞行队调往九州。F-4是上世纪70年代服役的老式战斗机,空自由此将实现在西部方向上全部战斗机的“三代机”化。
第二,建设“统合机动防卫力”,加强军事力量灵活性,以实现兵力在战时的快速战略机动。
由于冷战的原因,陆上自卫队驻军在日本东部和北部较为集中。如今,各部队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师、旅级部队迁移将伴随复杂政治因素,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现行《防卫计划大纲》等文件提出“统合机动防卫力”概念,其实质就是在避免大幅调整全国军力部署的情况下,通过提升本土部队机动性,满足不同方向危机甚至冲突时的用兵需求。
这其中,陆上自卫队是改革的重点。在陆自部署于本土的9个师团和5个旅团中,将有3个师团和4个旅团改编为机动师团或旅团。每个机动师团或旅团将有1个联队(相当于团级战斗单位)左右的快速反应部队,装备轮式步战车。在需要时可以运输机或高速滚装船快速投送至西南方向。为此,自卫队已在近年来加强高速滚装船动员、远程铁路运输等战略机动演习。
财政困难:“缺钱”已成难解瓶颈
当前,除去外部限制及政策限制外,制约日本军力发展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财政问题。
日本财政困境主要体现在:国债规模庞大;政府预算结构不健康;老龄化加速导致预算支出还将持续快速增加。由于日本中央政府财政紧张,日本军费缺乏提升空间。
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存量军事资产正在加速老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日本自卫队建设高峰期,现有的很多装备都是当时服役的。如主力战斗机F-15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服役的,四艘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服役于90年代。如今,这些装备本身进入服役期的后半程,同时又要为对抗中国出力,导致其老化消耗速度加快。
例如,根据日本防卫省对媒体公布的资料,其E-767和E-2C预警机过去通常每年战备执勤共计约20余个架次。但2012年9月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之后至2013年4月仅半年时间,两者战备执勤架次数已达约250次,相当于平时10年的总和。在日本主力战斗机(特别是F-4EJ和F-15J)、预警机(特别是E-2C)等装备已进入全寿命中后期、新型装备又迟迟不能服役的情况下,这种消耗无疑对日本相当不利。
“非对称”:警惕日本铤而走险
从历史上看,在常规军备竞争“力不从心”时,一个国家往往会选择发展“非对称”手段。在此方面,日本已有相关技术积累。而且,根据日本政府现有的宪法解释,其发展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装备并不违法,这是需要中国注意的。
第一,应关注日本弹道导弹能力,遏制日本发展战略打击手段。日本有相对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火箭系谱齐全,完全具备发展弹道导弹的技术能力。而且,日本一直在发展具有明显军民两用潜力的固体火箭。例如,日本2013年首次发射成功使用固体发动机的“伊普西龙”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2吨,完全可以改装成为远程导弹。而且,该火箭在设计时就强调快速组装、快速发射能力,并着力强调降低对发射设施的要求,仅需数台民用电脑和网络设备即可建立发射控制系统,这是日常商用所完全不需要的。
第二,应关注日本的巡航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等战术“非对称”手段。早在2004年《防卫计划大纲》的论证阶段,自卫队就已提出要求发展巡航导弹,并将相关内容列入大纲草案。后因执政联盟中的公明党反对而作罢。此后,无论是执政的自民党,还是自卫队内部,又多次提出类似方案。对于日本的技术能力而言,发展巡航导弹并无技术障碍,一旦其拥有此类装备,将对其东部邻国沿海地区安全形成现实威胁。
同时,针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海上力量,日本自卫队正在发展超音速反舰导弹等装备,其正在测试的XASM-3型空射反舰导弹计划于2016年投入使用。该型导弹飞行速度可达3倍音速,未来对邻国海军舰艇也将构成较大威胁。
第三,应关注日本“拥核”动向。日本国内一直有主张拥核声音,安倍晋三本人在拥核一事上态度模糊。日本在核技术、核材料方面已有大量积累。随着日本国内政治倾向的右转,未来其一旦走上拥核道路,东亚地区格局还将更为复杂。
目前,日本军事力量处于稳定增长,“小步快跑”阶段。在今后5年左右时间,其规模将保持稳定,其装备质量将有一定提升。在整个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除俄罗斯之外,日本仍将是中国邻国中军力最强者。随着美日同盟进一步加强,日本安保法改革放松军力使用“缰绳”,日本自卫队及美日同盟在东亚地区还将更加活跃,并可能对华制造更多的麻烦与威胁。
(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