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村:一个因道观得名的村庄

31.08.2015  23:24

 

  说起“昆仑”一词,相信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圣山、华夏龙脉之祖的昆仑山。然而,在海东市乐都区北山地区,有一条神奇的水沟,它因有着诸多关于龙王的传说,被当地人尊称为龙王沟。而就在龙王沟的最北端,有一个传统的村落,它因独特的地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雄伟壮观的古道观吸引着来自各地的信徒游客。它就是距离乐都区碾伯镇50公里的马营乡昆仑村。而关于它的故事,我们还得从一个百年道观开始……

  历经14年建成的道观

  昆仑道观所在地形四周群山环抱,似一朵大莲花,被人们称作莲花池。相传,清朝后期,当地一位大绅士姓陈名世家,人们称之为陈大老爷。一天陈大老爷路过此地,看到三位老人满头银发,长长的胡须,在地盘膝而坐,三人中间三石一顶锅,炊烟缭绕,烧茶燎水,谈笑风声。三位老人见此来人,问是谁家地块,在此开坛是否能行?陈大老爷满口应允。一转眼三位老人消失得无影无踪,烟消云散,地面上却毫无痕迹,也没有当时所见到的一幕,陈大老爷很是惊讶,顿时醒悟,“此乃三位神仙专来此点化。”

  此后,该故事径相传说,闻名千里。1900年,甘肃永登县玄阳真人胡至真和正阳真人张理清(人称张尕爷),二人携手来此,与当地地方绅士陈世家商议,修建道观。张尕爷为坛主负责修建道观,前后历经14年建成了“昆仑山万圣宫”,从南至北一进五院,依次排列有排房、山门楼、观音殿、三清殿、玉皇阁,还有左钟楼、右鼓楼、佩殿、廊房等。建筑群殿宇阁楼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柱,篆刻飞禽走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十分精美。从此香火鼎盛,万人聚集,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为蟠桃盛会,甘青两省的信教群众香客不辞辛苦,徒步行程上千里,专来此进香朝拜,观内也举行盛大诵经法会,开坛降岚(也因此名曰岚坛庙),久而久之积存了大量的经文宝典,规劝人们积德行善。后因昆仑山是道教文化中的名山,故改名为昆仑道观。

  该建筑群除平房为土木结构外,各殿宇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雄宏,不愧为道观圣地。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它变为一片废墟。1988年开始筹备道观重建工作,至1999年结束,逐步修建了山门、三清殿、玉皇阁楼、观音殿、太极殿等,并彩绘了殿宇,雕塑了佛像。2010年起,对道观又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经全面修复彩绘后,道观流金溢彩,绚丽壮观,成为周边甘青两地群众信教的圣地,也是一处旅游观光的胜境。

  “过路人”聚集的村庄

  昆仑村北邻北坪村,南连龙王岗村,东面龙藏岭上岭与西边阳山将村子分割为南北长,东西狭窄的峡谷地,龙王沟自北向南贯穿整个村庄。昆仑村分三个社,各个社沿龙王沟和哈拉岭散落分布。一社位于村子龙王沟最北部,沿龙王沟西侧和哈拉沟东侧南北延长;二社大部分民居与一社相连坐落在龙王沟内,而少部分则坐落在龙藏岭上岭;三社南距一社1公里,又称孔家嘴,也是昆仑道观的所在地。

  龙王沟途径昆仑村只有5公里的行程,但却有四口泉眼。下沟泉、小泉、昆仑泉、上泉,人们根据泉眼的位置以及泉水流量的大小,给村中的泉眼命名。在自来水没有入户之前,其扮演着水源的角色,直至今日,在遇到自来水管被冻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自来水供水不足的情况下,泉眼依然是人们生活用水的首选,因此,村民对泉眼也是保护有加,在每个泉眼出搭了简易的木棚。

  据当地老人介绍,龙王沟以前有7口水流湍急的泉眼,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三口泉眼开始慢慢枯竭。相传,龙王沟有龙王的居住,古称龙王沟,直到这条龙陨后这里的水流也开始逐渐枯竭,而龙王沟东侧的岭就是葬龙的地方,故称龙葬岭,后因龙葬岭居住地多为藏族,后改为龙藏岭。

  昆仑村只有185户,但姓氏却有20余个,民族有汉、土、藏、蒙古族,是多民族、多姓氏的杂居地。据83岁的冷德寿老人介绍,昆仑村的村民大多为“过路人”(搬迁而来的人),在昆仑道观还未修建时(1900年前),该地大多土地为荒草滩,只有孔家嘴一带有耕地,而这些耕地都为姜洞村陈老爷所有。甘肃天祝藏民马尕斋、乐都碾伯冷氏、乐都水峡何氏以及甘肃兰州赵氏,因在原地犯事或土地不足,后迁至该地或放牧、或当长工种地。直到昆仑道观开始修建,其它地方的工匠纷纷来此地以修建道观谋生,逐渐形成了三个自然村。龙王沟、龙藏岭一带以放牧为生,而孔家嘴一带则以耕地或手工技艺谋生。直至今日,昆仑村还有许多传统建筑手艺人。

  由于“过路人”没有自己的土地和林区,所以,居住成了当时人们最大的困难,而在村子西部阳山的黄土地质,恰恰给了他们一处安身的地方,不用土地、不耗木材,只挖一个窑洞就可以居住。如今看似条件艰苦的穴居条件,在当时看来得到一所住所却是极其不易的。目前,在阳山庄廓后面仍有居住窑洞的遗迹,只是现在都已经成为房主的库房和草房。

  曾是北山跑马会的赛场

  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乐都北山有跑马风俗的地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从附近乡镇赶来的群众云集山顶开阔处,争睹一年一度的北山跑马会盛况。

  相传,北山跑马会源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乐都境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答谢当地群众,在她的倡导下,举办了跑马大赛,后该习俗一直沿传至今,到清朝年间达到鼎盛。每逢农历六月中旬,当地各族群众穿起节日的盛装,妇女们打扮得漂亮异常,小伙们精神抖擞。赛马活动首先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开始祭山神活动,拿出事先用炒面捏制的蛇、虎等吉祥动物的形象,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山神活动结束后,开始进行赛马活动,骑手们骑着各自的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地站在起跑线上,随着令官的一声令下,骑手们吹着哨子,旋风般地向终点冲刺,获胜的头马披红挂彩,骑手们被大伙儿众星捧月般簇拥到主席台上领奖。赛马结束后,从各地云集而来的商贩开始了物资交流,忙碌了大半年的群众放开他们优美的歌喉,漫起开心的花儿,尽情歌颂幸福的生活。

  隶属乐都北山地区的昆仑村村民也会参加这一盛会,59岁的冷品仁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赛马手。据冷品仁介绍,在以前,北山跑马会的赛场就设在昆仑村,起点设在村子最南端的昆仑道观,终点则在最北端的北坪村,之后因昆仑村北高南低的地理让赛马体力不足,被取消了这一赛场。每年赛马前一个月,赛马手都会去约定的赛马场去溜场,以保证参赛马匹能够适应场地,到赛马会时,赛马手要去村北的俄博去煨桑,祈求有个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