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文明花开 格尔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19.12.2015  17:10

  

  为什么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格尔木人的回答是:拿牌子、得荣誉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创建工作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打造一个文明的格尔木、幸福的格尔木,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格尔木,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人口30万。作为一个建政时间不长、历史底蕴单薄、自然环境较差的新兴城市,要想保持自己的魅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神高度”,“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格尔木人深知,文明,是需要孕育的,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所以,多年来,这里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在不断摸索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市民素质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优良、服务工作优质、基层社区文明、文化事业繁荣的总体要求,踏踏实实培育着自己的“文明之花”。

  以人为本,文明使素质有新提高

  人,是文明的基础要素。提高市民素质,是增强城市吸引力、改善城市环境、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格尔木市把以人为本,确定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思路之一。

  每年年初,该市都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宣传栏、黑板报以及重要路段公益广告牌、大型广告位进行宣传,而且公益性的广告必须占所有广告总数的20%以上。公交车、出租车、公交站亭……凡是能利用的都被利用起来。市广播电视台开设了“文明之窗”、“城市监督岗”等栏目,重点宣传城管知识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情况;电讯部门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对市民进行创建宣传,文明城市创建家喻户晓。

  提高素质,绝不是空喊几句口号,格尔木市坚持进行对各类人群进行分类施教,使他们确确实实产生改变: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重点搞好“为民、务实、清廉”和提升机关效能建设教育;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强调“守法经营、诚实守信”教育;对普通市民,突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对青少年,侧重“荣辱观”和“感恩”教育;对服务行业人员,着重争创“文明窗口”、“文明行业”教育;对商业人员,加强“百城万店无假货”教育。细流汇大海,不断的引导中,全体市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以城为本,文明使城市更美好

  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要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这些年,格尔木市的实干者们,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拉开了城市硬化、量化、绿化、净化、美化的建设高潮,高原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星园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1700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路道路的贯通曾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格尔木市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使工程得以全部贯通。

  城市不仅要“建”,更要“管”,而且要管好。格尔木建立了市、行委、街道、社区四级网络管理体系,建设完成了城管“12319”热线指挥中心、“语音追呼”系统、路灯节能监控系统;成立了特勤执法中队,实施24小时市容巡查制度,整治城市“牛皮癣”;清理和整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马路市场、户外广告等影响市容市貌的难点、重点、乱点问题。

  仅近两年,格尔木市就拆除违法建筑5000多平方米,规范、整顿、取缔各类市场10个,老式公交站亭得到彻底更换,规范户外广告和门头牌匾1000余块、拆除1000块。先后对城区40条小街巷实施了集中整治,解决了脏乱差问题,城市面貌彻底改善,城市管理更加规范。

  以民为本,文明使生活更幸福

  文明城市的创建,要与民生的改善、社会各项事业的整体推进划等号。按照“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格尔木市从群众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工作入手,把服务民生和改善民计放在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首位。

  高考上线率、本科率、重点率分别达到100%、90.1%和51.4%;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40元,达到570元;“三馆”、藏区电影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各项社会事业的推进,让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计民生、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也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格尔木市精心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现有人工林恢复和保护、退耕还林、农田林网建设、荒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工程,着力推进“三环绿化”战略,“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化格局基本形成,“省级园林城市”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绿色宜居的环境,使人民生活更加舒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争创文明城市的最终受益者,是格尔木市30万人民。在此过程中,他们将不断享受由此带来的种种积极改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更加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