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一晒青海十二五成绩单

26.01.2016  11:39
  生产总值实现第二个千亿跨越,是“十一五”末的1.67倍;
  高速化公路突破300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突破1万公里,总里程达到7.56万公里;
  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
  ……
  一个个数字中,看到了我省“十二五”取得的新成绩。
  过去五年,是我省改革发展史上艰难辉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宏观环境错综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省牢牢把握“奋力打造三区、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有利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开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集中体现在跃上了“四个新台阶”,实现了“三个新突破”。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省主要发展指标实现大幅增长。生产总值实现第二个千亿跨越,是“十一五”末的1.67倍,年均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600美元,与全国相对差距缩小4.7个百分点。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倍,公共财政支出翻了一番。
  固定资产投资相继跨越两个千亿元大关,累计达到1.2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6倍。
  农牧业增加值连续7年增长5%以上,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5%。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一万元,服务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公路:高速化公路突破300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突破1万公里,总里程达到7.56万公里,基本实现市州通高速、区县通二级路、乡镇和村通硬化路。
  铁路:兰新二线和西宁火车新站建成投运,我省进入全国高铁网,青藏线实现大提速,格敦铁路青海段基本建成,格库铁路开工建设,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建成运营,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86公里。
  空中走廊: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花土沟机场建成,果洛机场校飞,初步形成“一主六辅”民用机场格局。
  水利:全省人民翘首以盼的引大济湟工程实现跨流域调水,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开工建设,四大灌区改造加快推进,新增供水能力6亿立方米,东西部开源节流、南北部保护修复的治水格局初步形成。
  能源:新增发电装机872万千瓦,总规模达到2165万千瓦,清洁能源比重达到79%,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发电快速崛起,装机容量突破600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青藏、青新联网、西格输变电相继建成,青南网外六县联网工程开工建设。
  信息:宽带青海、4G网络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实现乡镇全覆盖,高原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成。基础设施重大突破,大大提升了青海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生态保护:三江源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实施,增草增绿增水成效显著,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祁连山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青海湖水域面积为15年来最大,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
  节能环保:“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持续改善,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还全省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承诺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产价值核算等取得显著进展,生态补偿、草原保护补奖等政策有效落实。我们在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坚固而丰沛的“中华水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由“十一五”的149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长2.1倍,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就业增收:新增城镇就业29万人,是前五年的1.6倍,高校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到87.4%,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3.4%以内,累计转移农牧区劳动力563万人次,实现了更充分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2%,是增长较快的时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接近翻番。
  贫困人口: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3倍,贫困发生率由33.6%下降到13.2%。全省百万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
  社保体系:五大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1年增长,达到291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筹资标准分别统筹提高到125元和550元,均居全国前列。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提高到30张。
  教育事业:1+9+3教育经费保障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学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93%目标。异地办学规模扩大,新建三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填补了我省综合性高职院校的空白,中职教育就业率达到95%以上。青海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青海师大新校区建设全面实施,青海民族大学博士生培养实现零的突破,高等教育进入提升发展新阶段。
  文化事业: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全面推进,青海大剧院和省体育中心建成使用,省级三馆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省到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提高到95%,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
  医疗保障:新增医疗卫生机构457家、卫生技术人员1万多人、床位数1.2万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有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费用由10元增加到45元,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住房改善:建设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44.4万户,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百万人口圆了安居梦。50.2万户农牧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29.2平方米,房屋质量和抗震性能大幅提升。11.3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藏区县城全部实现供暖。
  农牧区生活:饮水安全、生活用电、客运班车、普惠金融、邮政服务等实现全覆盖,162.4万群众喝上洁净水,65万无电人口用上可靠电,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民生保障正在向普惠型、质量型转变,各族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十大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基本形成,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形成规模,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百万吨,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5%,全膜覆盖等新技术广泛运用,“菜篮子”工程成效显著,蔬菜生产自给率提高到73.5%,牧区畜棚入户覆盖率达到51.3%。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牧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明显提高。
  工业转型升级:十大特色工业建设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由3.4%提高到6.2%,轻、重工业比由7.9:92.1调整为16.4:83.6。新增油气储量2.8亿吨,千万吨级油田建设力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208万吨,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率达到80%。三大园区要素集聚、规模生产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15个重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循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60%以上,资源转换取得重大进展。
  服务业发展: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旅游人数和总收入累计达到9095万人次、824.5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8倍和3.15倍。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成为支柱产业。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建成运营,新型商业模式和交易手段快速兴起,健康养老、信息消费发展迅速,新的增长动能加快形成。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
  区域发展:东部城市群加速崛起,“一核一带一圈”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成为兰西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全省发展的先导区。西宁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百公里绕城高速环线建成并免费通行,“外环内网”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海东核心片区建设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取得明显突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初具规模,资源综合开发、产业耦合发展步伐加快。环湖地区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成效显著,青南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进。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城乡统筹:海东撤地建市,玉树撤县设市,城市建设进入布局优化、多点支撑的新阶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五年新增城镇户籍人口超百万,城镇化率达到50.3%,全省一半人口过上城镇生活。启动实施“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省32个城镇、近1500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藏区发展:累计完成投资4380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相继建成。支持果洛加快发展,实施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玉树灾后重建目标全面实现,成为全国藏区的标志性新城。五年来,青海藏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三大“国字号”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具有青海特点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取得阶段性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前列,市州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大病保险、先住院后结算等服务覆盖全省。
  简政放权与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累计取消和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96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和停征省级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省和市州“两个清单”全面建立,成为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大力推进“先照后证”,提前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极大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全省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8.9万户,增加近1倍。
  农牧区综合改革: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土地草场规范流转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供销社综合改革、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创新等试点深入开展。
  财税改革:出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加大政府基金调入公共预算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营改增”改革积极推进,企业减负面达到90%以上。
  投融资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引进7家股份制银行,金融支撑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建立PPP项目库。同时,国资国企、价格改革和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同步跟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开放带动战略:与丝路沿线国家建立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新机制,“朋友圈”不断扩大。加快推进大通关建设,西宁国际航空口岸投入运营,开辟4条国际和地区航线,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全面建成。环湖赛、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33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9%,均比“十一五”翻一番。对口援青全面推进,经济、技术、智力等援助与合作成效显著。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