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霎,巨变前的神秘岛国

21.07.2015  12:04

古巴,一个看似熟悉其实陌生的国度。老人会忆起古巴的蔗糖,青年人流连于古巴雪茄和朗姆酒。美国长达50多年的封锁,使得古巴成为一个神秘的国度。但今年7月1日,古巴和美国决定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今天,古巴和美国正式重开使馆。让我们借此契机,走进这个墙里开花别样香的国家。

早先,凭借《纸牌屋》一炮走红的美国Netflix公司高调宣布进军古巴,在当地推广其流媒体服务。但面对目前区区5%古巴人可以上网的事实,这种商业部署显得有些仓促。我们倒不如看看,普通古巴老百姓在不与外界“互联”的闲暇时光,是在何种文娱氛围下寻找生活乐趣的。

ART:艺术热度升温

随着对亚洲和俄罗斯艺术品需求的增加,艺术界开始有人将注押在古巴身上,认为它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潜力无限的大型艺术市场。在艺廊和拍卖行,古巴艺术品的价格已经开始攀升,主要的博物馆都开始增加古巴藏品。2007年5月,古巴艺术家马里奥•卡雷尼奥(Mario Carreno)的油画《古巴黑人舞蹈》在苏富比拍卖行以260万美元高价拍出,成交价是估价的3倍。

美国对古巴的封锁令,其实有一环可以“钻空子”:美国人购买古巴艺术品是合法的,但知道的人不多。当然,收藏家们绝对不可能放过哪怕是一次机会。跟被列为商业产品的雪茄和莱姆酒不一样,美国政府将古巴艺术品列为文化资产,而美国人是可以将这些文化资产带回美国的。

有美国艺术藏家认为,古巴艺术品的市值已经处于上升趋势,古巴或会成为时尚艺术的下一个轴心。评论家凯利•克劳(Kelly Crow)就与古巴当代艺术新星——30多岁的哈瓦那艺术家胡安•卡波蒂(Juan Capote)聊过,市场观察人士此前已预期,若美国对古巴的旅游和贸易封锁放松,美国对古巴艺术品的需求将会增加。

古巴的艺术品无论从主题还是所受到的影响来说,都是多元的。逝于1982年的维夫里多•拉姆(Wifredo Lam,又译林飞龙)就享有“古巴毕加索”的美称,在世的古巴当代艺术家还有卡奇欧(Kcho)、曼纽尔•曼迪夫(Manuel Mendive)和二人艺术组合“木匠”(Los Carpinteros)等。这个岛国长久以来都是艺术家创作的主题,被孤离的状态和浩瀚的大海,木筏、灯塔、船桨都是艺术品上常见的素材。而近期,古巴艺术家们还较以往更多地针对移民和经济等国际问题进行创作。

早在1980年代起,古巴便通过哈瓦那双年展吸引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和藏家,将古巴艺术市场从拉美艺术市场里划分出来—双年展现在每两三年举办一次,由政府资助—同时还加紧了古巴艺术家与世界各大艺廊之间的联系。随着国际社会对古巴艺术的兴趣渐浓,古巴艺术将渐渐受到更多关注。

FILM:电影新活力

一年多前,Cubasi网站发起了一项感觉有点挑衅的调查:现在古巴拍的电影,比在1960年代拍的水准高了还是低了?从2013年10月8日到2014年2月14日,参与调查投票的有712人,其中50.3%的投票者觉得是比以前的低了,只有39.7%投票者觉得比以前棒,另外还有10%投票者觉得水准没变。

近年来的古巴电影,开始涌现各种新的题材,社会问题在古巴电影里得到充分表现:边缘化、同性性欲和反同性恋等。被电影化的戏剧、纪录片也在近年数量大增,新生代演员合法化和新一代电影技术人员更为古巴电影注入了新血及活力。

无辜的夜》(The Night of the Innocent)

导演:Arturo Sotto(2007)

12月28日,对讲西班牙语的国家来说相当于愚人节的一天,一名年轻的异装癖男子被打晕扔在哈瓦那医院急诊室门前。值班护士敦促曾身为警察的男友对事件进行调查,好复职。随着调查进展,一个家庭的内部冲突和各种激烈情感浮上台面。在《草莓与巧克力》中饰演同性恋艺术家的若热•佩卢戈里亚此番担纲男主角出演这名警察。侦探悬疑加上喜剧元素探讨社会问题,让该片获得2007年比亚里茨电影节的特别评审大奖。

私人物品》(Personal Belongings)

导演:Alejandro Brugues(2008)

有一个男人,多年来走访多国大使馆,孜孜不倦地寻求离开这国家的方法,他在自己车里生活,私人物品收在一个小盒子里;有一个年轻的医生,过着孤身一人的生活,因为她的家人乘木筏偷渡到美国去了,而她不想走。年轻的导演,通过二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近年来在古巴艺术题材中被再度提起的问题:移民和身份撕裂。该片在2007年的Cine Pobre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虚构长篇电影最佳初剪奖以及特别评审大奖。

丽珊卡》(Lisanka)

导演:Daniel Diaz Torres(2009)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尚未爆发,在古巴一个美丽的小镇里,两名青年为了获得镇里最漂亮的姑娘芳心而相互竞争着,但他们在姑娘心中的地位,却因为一名苏联大兵的到来而受到威胁。在严肃历史大背景下安插一段爱情小故事,导演想表达的,正是古巴人在各种逆境中都不曾丢弃的乐天精神。导演承认,幽默对他而言是一种严肃的表达方式,这一点也明显体现在他执导的其他电影,如《爱丽丝梦游仙境》等。

MUSIC:音乐年轻化

如果你对古巴音乐的认识,还仅限于古巴国宝级乐队Los Van Van和Chu Chu Valdes,那你就落伍了。我们还是来看看哈瓦那的年轻一代到底在听什么吧。

劳尔•帕斯(融合爵士)、威廉•马格尼菲科(嘻哈)、Rice & Beans(重金属)和DJOY de Cuba(DJ舞曲)才是现在的哈瓦那年轻人爱听的。

像美国传入的嘻哈乐是随着外国游客和留学生身上的各种随身听和iPod入境的,在他们与古巴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嘻哈乐开始在古巴落地生根,现在基本可说是古巴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古巴式嘻哈音乐,一开始也经历了力度不小的抗拒,才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侮辱女性、拜金、颂扬暴力或反同性恋根本不是古巴年轻人喜欢的主题,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环境问题、性别问题、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等才是他们关注的热点。

至于摇滚音乐,在1960和1970年代的古巴并不太受欢迎,但从1980年代起,受到重金属、激流金属、垃圾摇滚的影响,再加上像英美的齐柏林飞艇、深紫乐队、涅槃乐队和阿根廷的多个乐队的催化,古巴的乐团也开始涌现。而电子/原音音乐和摇滚音乐一样,本来不是在古巴国内发展,但一旦找到发展的空间,便马上披上了独特的古巴风格、韵律节奏,混搭了古巴特色后就蕴含其神采了。

当然,以上这些音乐形式都是“被输入”型,而古巴爵士一直都是古巴很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在新时代,爵士乐也焕发了新生,古巴人将朋克、激流金属、摇滚、嘻哈等各种冲击力强劲的风格与古巴的拨铃波琴、康加鼓、巴塔斯手鼓,以及韵律感最强的古巴响棒进行混搭。如今在哈瓦那,不少年轻的音乐人聚在一起编曲、弹奏、制作音乐,他们身上兼具传统和国际的音乐影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