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夺走 你的饭碗吗

09.05.2016  06:04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触觉以及传感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的智商不断提高,灵巧性、柔变性、智能性越来越好,所能胜任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能干程序性体力活,在复杂的智能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不但可以替代手工操作,还可以替代脑力劳动。人们望着这些干活又快又好、不知疲倦的家伙,难免担心哪天饭碗不保。

  程序性工作是机器人的拿手好戏

  忽如一夜春风来,身边不少工作岗位已换上机器人,从物业保洁到餐厅服务员,从大型表演中的群体伴舞到医院里的医疗诊断,机器人正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不难发现,机器人的喜好主要集中在程式性工作和智能性工作上。

  程式性工作是机器人的传统优势项目。受软件程序驱动,工业流水生产线上的程式化工作机器人可以胜任许多工作:切割、焊接、装配、喷漆,、包装、搬运等,相比人类,它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危险,尽其所能做到至善至美、无可挑剔。

  近年来,智能性复杂工作也被机器人盯上。像智力抢答、下象棋等脑力劳动,智能机器人都能够胜任。以往,根据现场情况作出选择和判断是机器人缺失的一环,进入物联网、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大数据能够告诉机器人以往人类的经验,物联网和传感器能延伸机器人的神经感知系统,这样机器人就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不久前,谷歌的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就在比赛中战胜了欧洲职业围棋冠军。智能机器人综合智力正在接近人类,越来越精密、精致、精灵化,其灵活度、准确率和自主判断能力与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上,机器人也不甘落后,例如判断医学X光片的准确率可达98%以上;在其他如文书等许多常见工作中,智能机器人也可胜任。

  当然,机器人还不完全具备情感、个性、意识、道德等人性,也不具备创新创意创造能力,这决定了它们还难以企及艺术设计、感情陪护等个性化创意性工作领域。

  积极应对机器人代工的挑战

  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人成为一种趋势。从原理上讲,普通机器人属于工具型,是对人手脚运动器官的延展;而智能机器人是对大脑的延伸外加对手脚的替代。如今的机器人不仅可以轻易取代“蓝领”岗位,还盯上了很多“白领”岗位。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现有50%的岗位或被机器人取代。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是抢人饭碗这么简单,还会引发人类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及早作出妥善应对。

  以往历次工业技术革命初期带来的工人失业,很快会被新出现的岗位弥补并反超。同理,伴随机器人自动化效应,也会有新的岗位出现。当然,这需要人们学习新技能、增强创新创意、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找到新的调适方式。

  尽管如此,智能机器人革命所带来的挑战可能出乎意外:一是智能机器人迅速发展所新增的就业机会可能少于所取代的岗位;二是人类将面对寻找生活意义的“极大挑战”——工作不只为求得温饱,也为找到生活的意义。进入智能机器人时代,如果工作不需要你了,休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该如何寻找自身定位和生活意义?

  此外,有科学家还担心机器人智力超过人类,尤其担心人工智能自行设计、自行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表示,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这意味着,既要充分发挥机器人服务人类社会的正能量,又要防患于未然,将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总之,机器人是人类创造出的新一代生产和服务工具,可以取代人力完成许多工作,造福人类社会。我们掌握好机器人的性能特长,就可以将其安置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集中精力专注做好机器人难以企及的工作。这其中重要的对策之一,是有意识地调整教育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个人也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化解消极因素。

  (陈庆修作者单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