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红旗村的故事”——记玉树州称多县清水河镇红旗村“第一书记”王志伟

17.01.2018  22:20

  海拔4800多米,每走一步像是在负重前行……氧气稀薄,天气多变,一会儿朗朗晴天,一会儿风搅雪。没有信号,破旧的越野车声嘶力竭地沿着简易的砂石路向着巴颜喀拉山脚下的红旗村颠簸。

  坐在副驾驶座上的王志伟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自2015年11月被选派担任称多县清水河镇红旗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志伟在这样的“搓板路”走了不知道多少回了。

  初到红旗村时,高海拔,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随意肆意的大风,极度的缺氧,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着他,头天晚上一夜未眠。

  “难,真的太难了!”回忆起牧民群众对工作组不信任,存在质疑观望、对精准脱贫热情不高等现状,王志伟头摇个不停。

  脱贫攻坚,就是硬骨头,再难也要去做。充分利用“精准识别”的机会,王志伟带领工作组开始沉下身心,主动融入了牧民群众中,与红旗村的父老乡亲同生活、同吃住,亲身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要求。

  高寒缺氧,王志伟就住在村里适应;交通不便,没有信号,王志伟索性不用手机,不用汽车;牧民居住分散,王志伟就带领驻村工作组一社一社地走,一户一户地问。整整利用3个多月的时间,对红旗村177户675人进行了深入摸底和调查,详细了解红旗村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情况以及每户牧民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存在的困难等,并经过两公示一公告,初步评选出42户189人的贫困户。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慢慢的,村民对驻村工作组的质疑减少了。

  村里特困户旦周,因父亲年迈、儿女幼小上学、自己患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十分困难。王志伟就把他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定期购买米、面、油等物品,并每季度都会给旦周一家送去500元钱添补家用。

  村里的小学只有6个孩子上学,王志伟就带领工作组一户一户动员,讲明国家的教育政策,讲清教育发展的好处。以自己举例子,讲明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终于合适年龄的孩子们都回到了学校,现在全校学生达到25个。

  先后筹措125余万元资金,修通了从红旗村一社通往尕木通察25公里简易公路,建设维修村饲草饲料储备仓库、村级卫生所、新建商店等基础设施。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解决牧民群众用电问题等正在加紧协调水利、教育等相关部门当中。村里点滴变化背后都有王志伟忙碌的背影。

  红旗村是个典型的高寒缺氧贫困村庄,环境恶劣,生产结构非常单一,没有虫草等资源和劳动力转移,群众收入来源较少,草场抗风险能力低。怎样让红旗村牧民群众尽快增收致富,成了驻村工作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对此,王志伟带领工作队员多次调研,并经过乡、村干部的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红旗村的主导产业,鼓励大家通过整合草场、劳动力、牲畜等入股形式,着力构建“企业+基地(牧场)+合作社+牧户”的生产模式。

  为了确保村集体经济的合作社早日落地,王志伟多次往返县镇村间,先后争取到152万元扶贫项目发展资金,指导村两委成立了牧业合作社,发动建档立卡困难群众以扶贫资金入股,购置486头牦牛和220只藏系羊,成立了尕木通查和帮普两个合作社生产小组。

  将红旗村以往以牧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转为联户生产经营模式,以牧业合作社为依托,充分利用69户闲户人员通过整合草场、牲畜、劳动力、向政府贷款和利用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同时借力易地搬迁、低保兜底、教育扶贫的“东风”,红旗村生产生活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红旗村时,牧民森巴一大早就忙开了。先将县农牧局无偿拨发的饲草颗粒添到牦牛的食槽中,又忙其他的活,尽管如此劳累,但森巴每天还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自己的钱袋子正在靠这些牛而鼓起来。

  “做了两年的‘第一书记’,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也不是为了给自己的履历添金,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切切给村里的牧民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只要我在红旗村一天,我和它的故事就不会断,会一直持续下去!”王志伟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