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西台村第一书记:“只有拧成绳,才能谋发展”

31.03.2016  07:57

  青海新闻网讯 “无论啥时候,先别讲困难,首先要想办法。”3月22日,在湟中县共和镇西台村村党支部书记王生孝家,第一书记久谢打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抱怨,“只有我们三个人拧成一股绳,村民才能信我们、才能听我们的,才愿意跟着我们干。”

  久谢是省林业厅派驻到西台村的第一书记,经过久谢的一番努力,争取到了中药材扶贫开发百亩示范基地。项目进入确定耕地的阶段,这时,村里少数村民开始打小算盘,寻思着占点小便宜,村党支部书记王生孝、村委会主任杨发梁正为此事左右为难,并告诉了第一书记久谢。久谢一听就急了,说出了文章开头的话,而且这句话,从他到任西台村第一书记后,经常挂在嘴边。

   要致富先要在思想上脱贫

  西台村不仅是贫困村,也是镇上挂了号的后进村。除村上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客观原因之外,村两委班子能力弱,带动不了村民抱团发展项目,不少扶贫发展的好项目都无法在西台村实施下去,导致镇上有项目也不敢给西台村,担心到最后好项目变成烂摊子。第一书记久谢要想带着村民脱贫致富,就首先要让西台村村民在思想上脱贫。

  “乡镇上一听是西台村,给项目的时候就犹豫再三。原因就是西台村不能抱团发展,村里有能力的村民只算自家的经济账,贫困户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现在项目落实下来了,再这样下去就会办砸。”久谢说,“这个时候,首先村领导班子要拧成绳,才能带动村民抱团发展。所以,无论村里的大会小会,还是到村民家里走访,是党员的我们就讲党性,党员要起带头模范作用;是村干部的就讲原则,村干部自身做好了,才能让村民信服;我们告诉村民精准扶贫是造血扶贫,不是输血扶贫,一心只想着占点小便宜,那是致不了富的。”

  当天,久谢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召集村中的党员、现任或曾任的村干部开会,用实例说话,一遍一遍强调村中扶贫发展项目和计划,目的是让村民劲儿往一处使。“自家的小算盘不要再打,多占点便宜也富不起来,只有踏踏实实大家一块把村上的养殖、种植、旅游等项目干起来,大家才能真正脱贫致富。”久谢对在座的村民说。

   有啥事村民愿意找第一书记

  76岁的老党员杨发文邀请第一书记久谢到家里看看,顺便想和久书记说说他发展产业的想法。老人带着久谢看了看他正在加盖的房屋,一边还说着家里的发展规划。他说:“这两间房子盖好后,发展农家乐项目就有地方了。”“中间老房子有多少年了?”久谢问。“有一百年了。”老人回答。“这三间屋子你千万留着,这就是你发展旅游业的特色,你看这些雕刻的椽梁现在很少有了。”久谢为老人家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自打村里来了第一书记,杨发文老人看到了村子发展的希望,他更是积极响应脱贫号召,积极谋划脱贫致富的路子,而他最愿意和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沟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看到第一书记来到村里后,很多项目都要大家共同努力完成,村民的精气神悄然发生了变化。

  贫困户杨发海听了第一书记久谢的话倍感鼓舞,他说:“本来打算过两天就外出打工,久书记说六盘山片区扶贫苗木繁育基地项目马上就要实施,政府给我们免费提供树苗,几年后,长成的树苗卖出去后,钱都归我们自己。所以我要等着种完树苗再出去打工,以后等村上的旅游项目发展起来了,我就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了。”

   谋发展“四个轮子”一起发力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精准扶贫工作,突出绿色、生态、保护的扶贫理念,使精准扶贫项目符合生态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并举。”这是第一书记对西台村脱贫发展的定位,为此,他还创新思路,确定了“四轮驱动”发展的思路。

  久谢说,具体来讲,就是优化种植结构,扩大菠菜、马铃薯等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力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突破500亩;依托万亩高山牧场及周边丰富的秸秆资源,建设西台牦牛规模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生态畜牧业,树立西台有机牦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启动实施百亩中药材精准扶贫开发示范基地和六盘山片区扶贫育苗项目,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合作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紧紧围绕“一山、一水、一林、一花”的资源优势,树立生态乡村旅游品牌,全力打造林业扶贫、旅游扶贫、资产扶贫的扶贫第一示范村;积极探索“公司+支部+贫困户”的新型合作运营模式的新理念,让更多老百姓参与乡村旅游,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分得更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