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年轻掌舵人

12.08.2018  09:55

  青海新闻网讯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2016年3月当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西滩村的村民们得知,刚派来的第一书记马海鹏是个三十刚出头的年轻人时,心里泛起了嘀咕:这来的小伙子能干个啥?

  如今两年过去了,村民们提起这个年轻人都不免夸赞一句:“这个年轻人攒劲的很呐。”

  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不仅让马海鹏和乡亲们处成了一家人,也得到了组织上充分的肯定,在表彰2017年度青海省脱贫攻坚中,马海鹏荣获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初到西滩村,看着村民们住的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马海鹏第一次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了解情况,在驻村的这些日子里,不管走到哪里,他始终把贫困户的利益放在前面,帮村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我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一定要在‘第一书记’岗位上,为村里的群众多干些实事。”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便习惯了时不时去村里的贫困户家串串门,相处久了,村民们发现眼前这个80后的“小书记”待人真诚,是真心实意的来为大家办好事做实事的……

  从前,全村75%的村民房屋属于土木结构,墙体裂缝严重,安全隐患较大;人畜饮水困难,虽然家家通了自来水,可水压小,不能24小时供应;村里原有的几盏路灯老化损毁严重,村民晚上出行很不方便。如今,村里安装了220盏路灯,路通到哪,灯亮到哪;贫困户住上了新房;硬化路铺到了田间地头;全村24小时供水;7户贫困户从原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500元,到现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5268元;从前看病难、看病贵,现在有合作医疗、大病保险、临时救助等扶贫政策的保障……

  村民王贤俊一家4口人,一儿一女,原本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因为女儿的脑瘫让这个家庭步履维艰,为了给女儿治病,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打点零工挣的钱都花在了一次又一次看病上。王贤俊一家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后,家中4人享受低保政策,夫妻俩当上了护林员,护林员的工作相比他们打零工收入更加稳定,又承包了2.3公顷土地,加上自家有0.5公顷土地,全部种植枸杞和小麦发展产业。“用一个字形容书记,那就是好!他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一点官架子都没有。”说起马海鹏王贤俊感激不尽:去年我生病时,多亏了马书记多方打听帮我联系医院治疗。

  想要带动全村脱贫致富发展村集体经济是重中之重,面对村里缺资金、缺技术和扶贫任务艰巨的局面,马海鹏千方百计寻找破解良策。

  2016年,他和村委会商量决定将40多公顷村集体土地每公顷每年以2700元对外承包,每年能收益11.2万元。将其中的85%用于缴纳全村村民医疗保险,10%用于资助和奖励在校大学生,5%用于救助本村突发性疾病造成的经济困难人员。利用村里空闲的建设用地,新建枸杞晒场和烘干房,鼓励村民在村建设用地自筹修建枸杞烘干房,再向村委会上缴土地使用费。目前,已修建5道烘干房,800平方米枸杞晒场,每道烘干房每年上缴7500元的土地使用费,村集体增收3.75万元。

  2017年,他向德令哈市扶贫局申请省级旅游扶贫资金300万元,在怀头他拉服务区打造农产品零售及电商销售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区,该项目2017年底建设完工,2018年5月运营,有100个售卖亭,每个售卖亭租金每年1000元,目前,已出租71个,村集体经济增收7.1万元,剩余的29个,向怀头他拉镇33户贫困户免费提供,鼓励贫困户通过双手脱贫致富。通过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开发,再吸纳贫困户中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经营户每年预收益4万元到8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以上。

  当初的年轻人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好书记,“只有别把自己当干部,群众才不会把你当外人。”这是马海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只有努力为乡亲们办实事和办好事,乡亲们的开心事越来越多了,我心里才能踏实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