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增强生产后劲 创机制增添发展活力
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解读(二)
我省农牧业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答:降低成本必须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针对农畜产品价格“天花板”,节约要素投入,挖增长潜力、提生产效率,建立持续发展体系。
节约。 围绕节本增效,以节肥、节药、节水、节种为重点,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节约生产资料投入成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定农用地膜地方标准,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在下大力气解决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的同时,更加注重节水。
降本。 落实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用地、用电、用气、物流、社保、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清理服务收费项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税费负担。精简审批手续,推行备案制,减少收费管理环节。扩大担保额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切实帮助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减轻抵押负担降低融资成本。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源节流,实现节本增效。
提效。 提高农畜产品流通效率。采取先建后补方式,鼓励牛羊肉、油料、乳制品、枸杞加工、果蔬生产企业率先大力发展电商,降低农畜产品流通成本。高起点改造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商贸服务等流通设施,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农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支持农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营销等建设。在城镇社区设立鲜活农畜产品直销网点,促进产销衔接。扩大藏毯、清真牛羊肉、中藏药材、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产品贸易。
树牌。 打造高原农畜产品品牌。主打“高原、绿色、有机、富硒、无公害”牌,以品牌担保品质,以优价激励优质,增加市场紧缺农畜产品供给,扩大中高端产品。着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枸杞之乡”等区域品牌,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品牌。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认证总量有新的突破。
规模。 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通过土地草场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依法规范流转土地草场经营权,促进资金、资产、技术、品牌、劳动力等要素融合,实现承包土地集约经营。鼓励引导农民自愿通过互换或流转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
我省农牧业如何补齐短板,增强后劲?
答:补齐短板的重点是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围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核心,强化基础设施和各种要素支撑,建立支撑体系。
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 农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高标准建设种植大田、节光节能温室、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果蔬生产标准园、休闲农庄等基地,着力完善水电路及仓储、加工、物流等配套设施。牧区以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强畜棚、人工饲草料基地、动物防疫设施等建设,做实合作社。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度实施“1+8+10”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行业扶贫专项方案,抓好产业精准扶贫。
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平台条件支撑不力,领军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加速构建适应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优先补齐农牧业科技短板,加快“弱鸟先飞”、“弯道超车”,实现全局性、关键性应用技术“一步到位”,发挥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和科技支撑作用。培养实用型人才队伍,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请进来”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传帮带”培养一批本土人才、“送出去”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壮大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补齐农牧业发展缺人才、缺技术的短板。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有序的多元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生产性服务,推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动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和农牧区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农牧业在线化和数据化为目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计划,补齐农牧业信息技术利用短板。
我省农牧业如何创新机制增添活力?
答:稳定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建立保障体系。
深化农牧区产权制度改革。 激发农牧区发展活力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产权保护。中央已出台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经营权提供了制度支撑,为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了广阔空间。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已经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集体产权的确权和保护制度,赋予农牧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在保护集体产权、保护农民利益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坚持把农牧业农牧区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牧业农牧区投入适度增加。省上已经这样做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切实增加财政“三农”投入。投入既要保证增量,更要下功夫用好存量,重点是做好“调整”和“撬动”两篇大文章。调整,就是要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撬动,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的作用,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搭建制度创新大平台。 按照“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思路,整合生产要素,做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落实以草定畜,加强部门联动,创新草原生态保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草畜联动、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经营、多元化服务、产业化发展六大新机制,强化理念引领,创新驱动、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以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推进大通、互助、门源、海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乐都、尖扎、德令哈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示范引领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罗连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