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拓宽“四条道路”提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02.06.2016  05:43

  青海新闻网讯 自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活动以来,大柴旦高度重视,有的放矢,重点推进,不断拓宽“民生改善之路、寺院管理之路、典型引导之路、文化挖掘之路”,积极主动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地区加油提速。

  拓宽“民生改善之路”。制定出台《大柴旦城镇困难群众生活补贴暂行办法》、《大柴旦城乡在柴高龄补贴暂行办法》等惠民政策,保障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整合资金1.7亿元,实施温泉路景观、民政应急救灾仓库等20个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功能;新增绿化面积170亩,改造绿化面积230亩,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大柴旦仅有的两个村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村庄绿化等8个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投资967万元,新建大柴旦汽车站,投资80万元在镇区人流密集区域设置移动公厕4座;投资900万元,建设3200平方米的中心学校综合教学楼及配套辅助设施,全面改善了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投资463万元,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0栋,填补了全区无蔬菜基地的空白。整合各类资金4200余万元,在马海村、柴旦村实施村卫生室、文化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项目建设;在人民路社区建成“少数民族之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文化传承等交流学习的平台,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拓宽“寺院管理之路”。强化“平安寺院”创建工作,开展寺院民族团结、法制、消防、治安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活动。加强清真寺教职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清真寺教职人员开展6次法制培训班和民族宗教座谈会。认真研究落实清真寺民管会成员报酬,将民管会办公经费、工作津贴及教职人员补贴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5000元对贫困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进行慰问,提高民管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争取资金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六大工程”改造和修建,协调实施大柴旦清真寺礼拜殿维修工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寺院活动,组织开展先进寺院达标验收活动,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寺院,有效维护寺院稳定,为全区和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拓宽“典型引导之路”。每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之花”、“民族团结之星”“最美青海人”等先进典型推荐评选活动。涌现出积极争取项目改善民生、乐于助人的援青干部徐善斌,兢兢业业团结服务群众的马海村村干部焦力保利德,十几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周海莲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区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在创建工作中,全区获表彰的国家级先进个人1名,省级先进个人1名、省级先进集体2个,州级先进个人3名、先进集体4个。

  拓宽“文化挖掘之路”。积极挖掘具有大柴旦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成功举办海西州“那达慕”大会暨柴达木“孟赫嘎拉”文化节,柴旦村自发组织开展两届“大柴旦民间那达慕大会”,利用赛骆驼、摔跤比赛、少数民族手工艺制品展销等项目,融洽各民族关系。柴旦村、马海村分别结合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文化组建了2支民族文艺队,为大柴旦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牢坚实的精神基础。全面启动“双峰驼文化”,书法爱好者永阿创作的《结义安达相依为命》在全国八省区第六届“母语杯”蒙古文书法大赛中荣获全国优秀奖,通过民族特色文化宣传,提升了全区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