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农业转型的 “生态路径”

18.08.2016  21:35

说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然环境,人们自然会与戈壁和荒凉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农牧业便是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争取有限的经济效益。海西农牧业踏出了转型发展的道路,而其路径,便是追求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内的绿色效益最大化,也成就了绿色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态路径”。

海西州科学谋划和安排农牧业工作,把生态保护贯穿于农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在草原生态保护、生态畜牧业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地域品牌和气候环境的资源禀赋,立足独特的农牧业资源,助推农牧业经济沿着“生态路径”快速发展。

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原则

火车穿过关角隧道,绿色尽染的天峻草原,牛羊牧歌荡漾在布哈河畔。阳康乡牧民周拉加两年前还住在草原帐篷里,如今搬进了县城的新家。他说:“自从住进了干净敞亮的新房,水电齐全,还能上网,干啥都方便了,真心的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帮助”。

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海西州开工建设了34个小区,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住房6678户,每户住房在80平方米以上,累计2.6万牧民搬进新居,周拉加便是其中之一。

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牧民搬进小区并不是不发展,通过集中定居实现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分离,改变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有效减轻草原压力,减少人为破坏草原植被的现象。从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到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帮助牧民成立合作社,将自划区域分散式放牧变为草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机制,通过入股分红获得收入,取得了良好效果。

海西州有关专家介绍,海西州农牧业发展,坚持生态第一,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草场、土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不是不要发展,而是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生态优先与农牧经济建设并不矛盾,主张生态优先的实质和根本诉求,是打破以传统发展模式,主张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的绿色经济建设。海西州追求的是通过将农牧民定居工程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如今,在海西,“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原则,顺利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原鼠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项目,完成沙化草地治理80.25万公顷、黑土滩治理0.2万公顷、草原毒杂草治理10.67万公顷、补播改良退化草地1.34万公顷、草原鼠虫害防治188.13万公顷,建成禁牧围栏17.36万公顷。

因地制宜 绿色优势产业成为“摇钱树”

立足生态,柴达木枸杞、柴达木福牛两个百亿元产业堪称海西州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循环泵”。

枸杞,由于耐干旱,可生长在沙地,在海西,枸杞便成了盐碱地开树先锋。柴达木福牛,天然草地采取休牧、轮牧和设施牧舍双管齐下,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

每当仲夏的阳光照耀柴达木盆地时,这片无垠的戈壁因为枸杞而被赋予勃勃生机。走进德令哈市万亩枸杞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红枸杞长势喜人,采摘工穿梭在各个枸杞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海西枸杞种植面积30000公顷,其中有机枸杞种植面积5300公顷,枸杞生产总量从2008年的800多吨上升到2015年的5.8万吨,总产量增加72.5倍;枸杞产量占农牧业总产值从3.2%跃升至50.4%,增长了15倍。不仅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丰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随着海西对柴达木枸杞有机认证试点暨海西州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总体情况的落实,枸杞种植企业充满信心。小枸杞大产业,被誉为青藏高原红宝石的柴达木枸杞,借力有机产业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柴达木福牛依托海西州长期开展生态畜牧业的丰厚积淀,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接生”了柴达木福牛,也使其成为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宠儿”。

柴达木福牛作为海西州农牧业的重要“产业泵”之一,支撑起农牧业转型升级。产业通过创建“一个模式”、建设“四大体系”、开发“四大产品”,构建了从生产源头到终端市场的完整产业链。作为循环农业的核心产业,推行多元化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的“粘合剂”,形成了良种繁育、肉牛饲养、饲料加工、生物制品加工、有机肥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为一体的循环农牧产业。

福牛产业上连草原畜牧业、横接种植业、下连生物加工产业,并向生物能源、有机肥加工等环保产业延伸,向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迈进。

如今,枸杞和“福牛”两个产业一农一牧,相得益彰,在立足生态同时,建立与现代农牧业相适应的“一核、两泵、多链”产业循环模式,在探索了产业间及产业内的循环模式后,构建起高度融合的草原畜牧业、设施农业、草产业、高原冷水养殖以及次生链的特色循环农牧产业链,正在成为海西立足生态的“摇钱树”。

科技支撑 托起“智慧型”生态农牧业

在德令哈万庄农牧有限公司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数百栋蔬菜大棚依序排列,颇为壮观。

“通过设置在温室大棚内的数据传感器,可以轻松掌握土壤墒情、土壤温度、环境状况等基本生产信息,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就补多少,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农业’”,万庄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田耀说。

田耀介绍,这些蔬菜大棚是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现代高科技自动化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光伏农业大棚不仅解决了“升温、保温”问题,而且为国家倡导的绿色农业、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太阳能光伏农业大棚将光伏产业与农业联系起来,带动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低碳、绿色和循环农业。

相比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在戈壁草滩更显出“润物无声”的辐射带动作用。退牧还草让牧户片片草场“绿”的“颜值”直线上升。

来到天峻县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天峻县玉舟生态畜牧业联合社等合作社组织,按照“统一轮牧、合理载畜、保护生态、多种经营”的管理模式,以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带动牧民入股,推进草场流转,促进牧区发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科技支撑,科学发展,退耕还林,让更多土地插上绿枝,退牧还草,让草地“颜值”上升。“智慧型”生态农牧业就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精准农业技术,实现最佳的资源利用,最少的成本投入,提高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路子有了,方向有了,海西州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效”合一的生态农牧业多链发展模式,加上当地人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海西人正昂首阔步谱写着生态“颜值”与“研值”的新篇章……(张浩 马振东)

生态论坛

让农民真正成为智慧型农民

今天我们看到,柴达木农牧业开始逐步走上特色化、产业化、基地化的“生态路径”,正在形成现代农业新格局,一场新产业变革已在柴达木乡村萌动。

工业污染下乡,滥施化肥农药,人工催熟保鲜,食品安全的警钟已轰然敲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诉求日益提升,人们对“舌尖上的安全”投入了更多的期待。令人欣喜的是,阡陌纵横,大地无垠,禾苗依然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依然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这是柴达木农牧民的必然选择。这些年来,农民与左邻右舍,农民与经营大户,农民与工商企业,自发组织的,行政推动的,资本诱导的,多有合作经验。许多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合作组织早已遍地开花。关键是要在保障农牧民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态。

我们还要看到,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崛起,标志着农村经济和电子商务实现了历史性对接,显现了信息化、服务业引领传统农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还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这新型农牧民的主体从哪里来?一是广大留守务农牧民,二是打工返乡农民,三是大中专学生农牧民。这些农牧民拥有的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身份印记,而且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因此,提高广大农牧民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农牧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的就业技能;要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科技专家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要将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等内容传递到农牧区。

要让职业教育进入每一个乡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送进每一户农牧民家中,让农业真正成为知识型农业,让农民真正成为智慧型农民。(杰拉)

生态故事

守护我的草原

8月5日上午,我们驱车向同仁县多哇镇疾行,一路上,碧空如洗,草色新新,牛羊悠然,草原无际。

听同行的县扶贫局副局长李占国介绍,今年,全县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了1254名公益性岗位,其中,草原管护员1030名,还有林业管护员、环境管护员、乡村公路管护员。

显然,这是该县在寻求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相结合的一条新路子,为此,我们决定到基层一探究竟。

今年7月,东维村22岁的牧民南杰才让被正式聘为草原管护员,主要任务是负责草原防火、防疫和环境卫生整治,为此,他已经签了1年合同,在工作中,他要接受镇政府和草原站的双重监管,每天都要签到,责权十分明确。

南杰才让家境十分贫寒,来到他的家中,举目四顾,整个家里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全家5口人寄住在姐姐的2间旧平房里,爷爷常年卧病在床,奶奶身体患病多年,一家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南杰才让的身上。

如今,南杰才让上岗已经整整一个月了,副镇长普华尖措告诉我们,南杰才让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每天,他总是最早来到办公室签到。他熟悉这片草场,也热爱这片草原,对自己份内的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

“现在我每个月可以拿到1800块钱的工资,感谢政府给我们这些贫困户安排的公益性岗位,既然拿了这份工资,我就要对得起我的工作,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片草原。”南杰才让说道。

这几年,由于草场退化,肉价下跌,虫草市场低迷,造成多哇镇部分牧户家庭贫困,为了扶持贫困户彻底脱贫,同仁县实施了产业扶贫、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低保兜底脱贫、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等“八个一批”工作。年内,仅多哇镇3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就有146名牧民走上了扶贫公益岗位。

今天的南杰才让格外高兴,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片宽阔的草场,悉心呵护着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这样有担当的生活,让他内心感到十分踏实,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他从未感到自己如此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为自己贫困的家庭尽一份心力的同时,也肩负起社会责任。(公保安加 姚斌)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