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频现,谁是推手

12.05.2016  12:05

  青海新闻网讯 “每天看新闻、刷微博都会看到关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作为孩子家长看了这些新闻真的很揪心,让孩子去学校原本就是为了让家长放心,可现在孩子去学校上学真的很让人担心啊!”一位平安区初三学生家长赵女士告诉记者。

  学校原本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乐园,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朝夕相处学习做人的地方。可现如今人们谈及“学校”二字时,都会不由地想到“学生互殴”、“家长撑腰将老师打成重伤”、“学生群殴老师”等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

  如今“校园暴力”泛滥现象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而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正确引导青少年?

   家长:有人打你就打回来

  “现在的家长也太不讲理了,居然怂恿自己的孩子去欺负人,真是不能理解啊!”一位学生家长冯女士告诉记者。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上学后就进入了公共的社会环境,小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当孩子和孩子遇到争执时,家长应该怎么做,要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关键一课。

  家住西宁市的冯女士向记者反映,自己的孩子余小帅(化名)就读于西宁市某小学五年级。一天体育课,班上的孩子们比赛跑步,余小帅跑步时不小心将同班的赵敏伟(化名)撞倒在地,胳膊和头都撞破了皮。赵敏伟站起来就和余小帅发生了争执,并和余小帅厮打了起来。“儿子回家后一直很委屈,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儿子说自己一直在道歉,却没想到小伙伴会和他动起手来。”冯女士说。

  余小帅回到家后情绪一直很低落,冯女士并没有在意,觉得这么大点的男孩子打打闹闹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冯女士发现自从那次儿子打架后,每天回家都闷闷不乐,每天去上学都显得很勉强。冯女士觉得不对劲,就去儿子学校想看看孩子到底怎么了。“可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儿子放学刚走出学校门时,同班的赵敏伟就冲出来把我儿子踹了一脚。开始我在路边并没有直接过去阻拦,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可没想到赵敏伟的一句话让冯女士很是气愤:“我妈让我打的,我妈说谁欺负我就要打回来,谁让你撞倒了我!”

  事后,冯女士立马联系了赵敏伟的家长。没想到赵敏伟的妈妈说:“我家儿子就是不能被欺负,而且就是被你孩子撞倒的!”冯女士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作为孩子家长竟然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实在让人不能理解……

   家长撑腰孩子难管,老师直呼无奈

  今年年初,记者接到民和县某中学一位学生家长林先生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林先生情绪很是激动,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孩子小强被老师打了,要将老师告上法庭。

  接到电话后,记者来到了小强所在的学校了解情况。该校校长告诉记者,当天小强正在上班主任的语文课。课上小强因为贪玩一直在和旁边的同学聊天打闹,老师几次提醒小强,但小强依旧不听话反而越说越来劲。老师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就命令小强站到班门口去罚站。可小强不但没有听班主任的话反而和班主任顶起了嘴,班主任一气之下就用教条在小强的身上狠抽了几下。

  回到家后小强父母发现孩子背部都是淤青。得知是班主任打的后,小强父母一气之下来到了学校要和班主任讨说法。“当时孩子家长觉得我们校方是虐待孩子,班主任也一再强调打孩子是不对,但也是为了孩子好并向孩子家长道了歉。可孩子家长还是不依不饶,这让我们做老师的实在很难做啊!”学校校长说。

  事后,记者就此事电话采访到了小强的班主任黄老师,她告诉记者,现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很娇惯孩子,见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所以也导致当老师的不好管教。“其实我们也是为了孩子好,有些孩子实在太调皮,不管教根本不行。可是孩子家长却见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这反而成了我们教育上的一个难点。我们也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我也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当老师的心情。”班主任黄老师说。

   面对问题家长要正确引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很多家长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与人发生矛盾、受了欺负时,心里比自己受了委屈还难受,总忍不住要“拔刀相助”,为自己的孩子出口气。即便是自己的孩子先发难动手,也要责备别人的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儿亏。这样不仅加深了孩子之间的矛盾,还可能使两个家庭之间产生矛盾,也给孩子做了坏榜样。时间一长,不仅破坏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还无形中破坏了他们为人处世的认知。

  记者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采访了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的班主任王静。她告诉记者,子女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一个经常张口就说粗话、抬手就打人的家长,很难教出有礼貌的孩子。教育孩子,行为感染比各种说教管用得多。中国有句老话叫言传身教,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和行为。”

  孩子之间发生摩擦、争执或冲突,一般都不是因为什么严重的矛盾或者利害,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为了一个游戏、一本书、一个玩具等。就是因为孩子还小,不会妥善处理,方式方法过于简单而已。“其实,小孩之间打架不会记仇。如果没有家长的掺和,他们一会儿就忘到脑后了。家长的直接干预,只能将矛盾愈演愈烈,还很有可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比如大打出手之类的行为,难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王老师说。

   让孩子用自己的认知解决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特别是当孩子与同学、朋友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不同的引导方式,将影响孩子今后是拥有更多的朋友,还是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王老师说。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时,无论是找老师还是请家长,都会使问题越来越激化。“如果换个角度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反而事情会更加简单化。所以,父母更多的是要给孩子正确有效引导,教会孩子自己处理矛盾,不是一味地去拼谁对谁错。”王老师说。

  家住平安区行署家属院的张丽华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毛毛今年读小学五年级。有一次体育课忘了带跳绳,看着别人都有跳绳玩,毛毛没经过班上同学同意就拿了其中一个同学的跳绳在一旁玩了起来,结果这个同学生气地抢过来,很不高兴地说了一句:“你是小偷!”当时,两孩子都忍住自己的不高兴,直到放学出了校门后才终于吵了起来。

  当时张女士和那位同学的妈妈都来接孩子,见情况不对及时制止了孩子的争吵,让孩子各自说说为什么要争吵,听一下对方的想法。“当时就是想让孩子想明白怎样借别人的东西不会争吵。”张女士说。两位家长就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到,随便拿他人的东西和骂人都是不对的。然后,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相互道歉。这样一来,两个孩子的争执解决了,也能够让孩子懂得,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该如何解决,也让孩子学会了理解和分享。

  孩子遇到问题,父母要聆听孩子的真实感受,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要积极地回应孩子,引导孩子学会包容和理解。“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去生气。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认知。所以,孩子间的问题最好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张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