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发挥民间组织积极作用  借助社会力量治理社区环境   激活居民环境治理主动权

25.08.2015  12:42

  ◆本报通讯员任丹萍 记者周兆木

  浙江省桐庐县结合当地工作,探索了一套极具特色的“民间环保自治”模式。通过建立环保社会监督机制,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治理环境,形成群众参与、社会监督、多方参与的环保新局面。

  乡村

  自治体系实现全覆盖

  “我们村里没有保洁员,但我们人人都是保洁员。”桐庐县合村乡瑶溪村书记许素华自豪地说。

  这自豪的背后是瑶溪村民的文明自治,是对生态资源的坚守。作为桐庐县创建“无保洁员村”的试点村,瑶溪村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将全村的保洁区域划分为5个网格,分片成组管理,依托村环保协会、村老年协会成立了环卫志愿者队伍,以此替换传统的保洁员队伍。

  队员每天的任务除了保洁公共区域的卫生外,还承担着监督村内农户垃圾分类情况的任务。每月对农户工作进行检查计分,并在网格公示栏内对区块内所有农户的得分情况进行公示,以此督促引导农户自觉参与到行动中来。

  “去年,我们村创建了生态保护协会和‘无保洁员村’,主要是为了创建一个人人自治的背景,既起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觉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一方面我们瑶溪村走在了前面。”许素华说。

  据了解,桐庐市境内的其他村也都全部成立了村级环保协会,共计194个,会员总数已经达到了3000余人,已经实现了村级环保协会全覆盖。同时,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环保专管员、企业环保员、区域观察员”制度。

  为全面监督河道整治与长效保洁工作,桐庐县更是有大批社会力量自愿申请担任“民间河长”。“我能当选为民间河长,是村民对我的一种认可和期望,除了荣誉感,更是一种担当和责任。”这是城南街道潘政权在今年“百姓日”启动仪式上新当选为民间河长,作为代表发言的开场白。

  据统计,桐庐县已有420余人自愿申请担任“民间河长”,为了让这一批治水新生力量更加稳定有序,鼓励群众寻访和监督治水过程,桐庐县“河长办”从中选择了92名相对固定的“民间河长”,特意为他们颁发了聘书,并发放了河长巡查日志,让他们下载河道监管APP,河道监管APP设置了投诉按钮,“民间河长”随时可以对身边河道治理提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将河道具体情况反映给党政河长,甚至是投诉。

  如今的桐庐,民间环保自治体系已实现全域覆盖,环保治理网络得到进一步延展,治水网格进一步细化,一张由村民编制而成的生态监督环保自治大网正逐步完善,让社会中每个个体的身体力行成了生态文化的传承者,成了生态桐庐的终极生命力。

  环保组织

  组织公众参与活动

  环保民间团体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在积极推动环保事业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各类环保民间组织在桐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全县已有各类民间志愿者队伍37支,人数达到了5000余人。

  这些民间组织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环保生活,桐庐环保民间组织“彩虹公益”与义工联盟等环保民间组织先后组织“种一棵小树,绿一方净土”植树活动、义工清理河床生活垃圾活动、自行车环县城骑行绿色出行活动、“衣加衣”旧衣回收二次循环利用活动、“青春助力·团团治水”活动、“提高你的呼声,向污染宣战”活动等。一次次小小的奉献,汇集成一股股绿色泉涌,筑成环保的城堡。

  据统计,近3年来,桐庐县各类环保民间团体共组织了120余次环保志愿者活动,参与人数达到2.6万余人,其中一些活动成为志愿者的品牌。

  另外,环保民间组织还利用自身优势随时关注环保动态,设置“垃圾河、污染源”曝光台,引导百姓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并通过报纸、网络、举报热线等方式不断曝光、投诉、反映环境问题,通过环保民间组织引导反映各类环境问题40余起,并持续跟踪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置情况,致力于解决民众的诉求和难题,在环境整治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村民

  通过众筹共治环境

  去年,桐庐首创“五水共治”生态公益金,按照“社会参与、自愿认筹、留本返还、收益捐赠”的思路,多渠道筹措生态公益金,收益全部用于治水项目建设。

  “我们村干部都积极参与了,对自己村里有益的事为什么不做?”分水镇新龙村党委副书记陈拥军说,“这笔钱就像存银行一样,只不过我们把利息全部捐了出去。

  一年间,桐庐全县共有300多家企业、近13000人参与“五水共治”生态公益金认筹,总认筹额达1.2亿元。据桐庐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五水共治”生态公益金3年一期,3年后认筹者可继续认筹存放,也可凭票据及认筹证将本金取回。通过这种独有的创新模式,灵活机动,保证了项目资金的可持续操作,另一方面由“政府出资”变“全民投资”,“政府治水”变“全民治水”,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增强老百姓社会共管意识,让他们以主人翁姿态主动担起环保责任。目前,首期收益已用于保供水项目,惠及11个乡镇(街道)、21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11.5万余人。

  去年年底,桐庐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工作全覆盖。为了全面发挥百姓主导作用,强化镇村责任主体意识,桐庐县还建立“联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村级收集员、管理员、巡查员和统管员” 网格化4级管理责任人体系。

  横村镇宅里村村卫生管理员付水娟就经常拿着高音喇叭在村里宣传“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希望大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易腐烂的放入蓝色桶,不易腐烂的放入黄色桶。谢谢大家的努力与配合。

  同时,桐庐县还由群众自发建立垃圾分类登记、积分、奖惩和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农村“熟人社会”独特优势,以户为单元,每日检查登记源头分类情况,现场打分,定期张榜公示检查结果,张贴“红黑板”,让农户“红红脸、出出汗”,并制定“积分换物”、“积分换钱”、“村规民约”等奖惩制度,及采取邻里带动、村级带动、镇级带动等“1+X”示范引领模式,形成比学赶超、竞相争先的良好氛围。

  桐庐县民间环保自治模式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百姓直接参与基层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环境保护工作更加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让环境保护工作在政府主导之外,增加了一套成本低廉、管理有效、反应迅速的民间环保自治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的社会监督力度,保障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