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榜样的力量】书记有两条跑不断的腿

15.11.2018  19:01

这两天菜卖得好不好啊?”10月20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西滩村有位年轻小伙子正在村民俞得莲家门口,详细询问着她们家这几天菜棚的情况。

马书记,你就放心吧。这几天我们家的辣椒、甘蓝每天都能卖出50多公斤,一天能挣300多元。”俞得莲欣喜地回答。

眼前这位中等身材,操着一口当地方言和俞得莲攀谈的小伙子就是驻村两年多的“第一书记”马海鹏,由于这几日气温突降,习惯于操心的他过来看看温室大棚有没有受到影响。

贫困户住上了新房,硬化路铺到了田间地头,路通到哪,灯亮到哪,村里24小时全天保证供水,村里的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2500元,到了现在的15268元,村里现在也有了自己的集体产业,小康生活指日可待了!”说起西滩村的贫困状况,马海鹏了然于心,这两年来他用他那两条跑不断的腿走遍村里的每家每户、调查摸底,谁家是低保兜底户、谁家需要资金扶持他都一清二楚。

2016年3月,这位来自县城里的80后小伙住进了西滩村不足30平方米的简陋瓦房,担负起了整个村子脱贫致富的重担。

说实话,当时村里人盼星星盼月亮盼到我这么个‘愣头青’,都挺失落的。再加上村子本身条件不是太好,每天看到大家看我的眼神,自己也心里十分忐忑。”马海鹏回忆着刚到村里的情况。

不过,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马海鹏很快就振作起来,他每天拉着村主任杨生忠和村委会的“前辈们”走村入户和大家套近乎,渐渐摸清了西滩村的情况:“盐碱地粮食产量低、没集体产业、收入来源单一……

当年,他就打算从制约村民收入的盐碱地下手。正当摸过底,有了明确攻坚目标的马海鹏想要放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难题便来了。西滩村是个移民村,原本村里每户分到的地不足1公顷,大半辈子靠种粮食生活的老百姓一下子接受不了马书记要把土地“卖出去”的想法。

拔“穷根”,就要从根本入手。为了让村民和贫困户安心进行土地流转,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但仍然有许多村民不肯接受。

于是,他和村委会商量决定将40多公顷村集体土地每公顷每年以2700元对外承包,每年能收益11.2万元。将其中的85%用于缴纳全村村民医疗保险,10%用于资助和奖励在校大学生,5%用于救助本村突发性疾病造成的经济困难人员。

祖祖辈辈种田的村民韩旦正脱贫就是因为马书记的这个重要决定。他家里的4公顷地大片都是盐碱地,一年下来打下150多公斤粮食还不够一家人的口粮。如今,韩旦正一年的土地流转费能有3000多元,加上外出务工的2万多元,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倍。

韩旦正竖起大拇指激动地说:“没想到做了大半辈子农民,现在不种地还比以前种地的时候赚得多,真是多亏了马书记!

得到了村民信任的马海鹏更是干劲十足,那双腿奔走的频率更快了。他忙前跑后,缺资金就向财政局、银行要贷款,缺技术就到农牧口请专家、挖人才。终于,在马海鹏的引领下,西滩村的村民通向致富之路的大门畅通起来。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马海鹏抓住机会帮村里搞起了三家枸杞、牛羊养殖、集体经济的专业合作社,每年入社的村民分红就有四五万元,不仅带动了村里的7名贫困户实现脱贫,而且让村民们的观念悄然间发生了变化,一时间搞产业成为村里最热门的“生意”。

采访回来的路上,我们看见在怀头他拉服务区,有不少特产、手工艺品的摊点上摆放着西滩村生产的商品,来来往往的游客正在忙着挑选。原来,这里是马海鹏为村里争取省级旅游扶贫资金300万元搞旅游产业发展而打造农产品零售及电商销售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区,光靠这些摊点西滩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10万元,还解决了合作社产品的销售问题。

如今,这一切对于马海鹏来说,能够见证村子的变迁和参与到其中是他工作这么多年来最难忘的经历,而对于西滩村来说,村民们更加坚定了跟着党才能致富的步伐,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发展的源源动力。(苏 烽 赵洪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