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分”撑起的生命高度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教师王宏

11.09.2016  12:34

  第32个教师节之际,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教师王宏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这也是我省教师第一次获得这项荣誉。王宏老师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虽然走路不方便,但他依然选择了站在讲台上,而且这一站就是28年。28年来,王宏老师身残志坚,潜心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藏族学生,深得学生和家长的敬重和爱戴;28年来,他用一颗仁爱之心编织着孩子们的未来,以骄人的业绩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9月2日下午,省教育厅三楼会议室。

  身材不高的王宏坐在桌子那头,明亮的灯光下,这位51岁的藏族汉子黝黑瘦削的脸上绽放着的笑容,荡漾出谦和敦厚。

  起初,一切都很平静,王宏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虽然他是那么低调和不善于自我表现。

  直到后来,王宏起身,一瘸一拐地迈开步子,而记者也在无意中发现,他左脚靴子里垫着六公分高的特制鞋垫时,一切都变得那么令人震撼:

  王宏五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他的左腿发育严重滞后,走路高低不平。从十来岁开始,为了能够让王宏的左右脚高度相对平衡,保持比较正常的行走姿势,母亲就拿旧衣服上撕下的布条,做成一个个大小不一、两三公分高的布团,垫在他左脚的鞋子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布团不好使了,妻子又把女士坡跟鞋的后跟拆下来给他垫上。直到2007年,在西宁一家鞋店里订做上了如今这个六公分高的新材料鞋垫,王宏才感觉到,虽然现在走路还是有点跛,但至少不用那么受罪了。

  从1988年至今,王宏就是用这样一瘸一拐的姿势,走过了28年的从教生涯,走遍了歇武镇最坎坷的山路和最偏僻的山沟,也走进了玉树藏区许许多多农牧民群众的心里!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这样的鞋垫就撑起了王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博大的仁爱之心,撑起了藏区教育事业的一片蓝天,也撑起了一位人民教师传播知识、辛勤育人的生命高度!

   “这里是我的家乡,我们不教谁教,我们不留谁留?只要我能走、能说话,我就一定会坚守在这里”

  大爱无疆。

  歇武镇位于称多县东南部,通天河远远地从它旁边经过,只留下了唐僧西天取经晒经印石的美丽传说,却并没有改变这片平均海拔在4500米的土地的苦寒和贫瘠。

  1988年,从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的王宏,毅然放弃留在玉树州府或县城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来到离称多县城70公里开外的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任教(原名“称多县第二民族中学”)。

  此时的王宏,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脚二级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很不方便,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为何要到条件艰苦的乡镇工作。只有王宏自己知道,他从小就渴望长大后能成为像他的小学老师那样的人民教师,站在讲台上,给牧区的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

  当时的学校很小也很破旧:十几个老师,一百多名学生,九个年级分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土房子里。课桌坑坑洼洼的,垒起的土块垫上几块纸板子,就成了学生上课时坐的板凳。

  教学条件的艰苦丝毫没有影响王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一下子承担起了四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既要教一年级的语文、二年级的数学,还要教初二、初三的物理。

  内容不同的课程,大大增加了备课、授课的难度和强度;年龄跨度较大的学生,也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这些现实困难不仅没有难倒王宏,反而给了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用无私无畏的爱心、耐心、诚心教书育人的平台和机会。

  在一二年级的孩子面前,王宏既是老师又像父亲,既教给孩子们知识,又关心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王宏会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比如让他们帮忙拿个东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班级事务,并对孩子们的言行作出点评和指导。牧区刚入校的孩子们普遍不会说汉语,因此,为了教会孩子们说汉语、使用汉语,以便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课程,王宏都是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课堂上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他都会先用藏语教一遍,然后再耐心地用汉语教一遍,如此循环往复,等到孩子们学会了、理解了,王宏也已经累得口干舌燥了。

  对初中的学生来言,课堂上的王宏是令人敬畏的老师,而课堂下的他则更像是朋友一样。课余时间,王宏经常带着班里的男生踢足球,风一样的少年在场上飞奔,一瘸一拐的王宏飞奔不了,就高高兴兴地给大家当守门员,缝补被学生们踢坏的足球。

  为了增添学生们的学习乐趣,王宏自学了手风琴等乐器,教学生唱歌。为了让牧区孩子的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王宏甚至还专程跑到结古镇,借了一盘磁带,学会了当时很流行的迪斯科,然后再一瘸一拐地教给学生。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感觉十分贴心,也让学生很愿意听他的话,跟着他走。

  为了帮助后进生,王宏经常放弃午休和休息日为学生免费辅导。由于自己的小家离学校较远,他每天都到离学校较近的父母家里吃午饭,节省下来的时间,全都用在了钻研教学和辅导学生上。

  就这样,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王宏,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教学当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并在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91年到1995年,王宏所带班级的学习成绩,连续五年在全州名列前茅。

  但是,没有人知道,那时候的王宏,在课堂上站两个多小时,就会因为腿疼难受而不得不靠着讲台稍事休息;也没有人知道,那时候的王宏,一年四季都穿着笨重的靴子,而且由于左脚的靴子里塞满了布团做成的鞋垫,王宏的脚踝经常会被鞋帮磨烂,而他的脊背,也在长期的承压过程中变形弯曲……

  时隔二十多年,再次回忆过往,一幕幕温情的画面,体现了王宏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倾尽所有投身教育的高尚情操,也把“人民教师”四个大字,写在了圣洁的青海高原上。

   “我们的牧民和孩子们那么淳朴善良,却生活得那么贫苦,我希望他们能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山村,走向文明富裕”

  大爱无私。

  王宏心里装着歇武镇的每一户牧民群众,他为他们的淳朴善良而感动,也为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心酸。在他看来,从事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慈母般的爱心,必须要有公而忘私、不图名利的奉献意识。必须要有用知识改变命运,带着牧区孩子走出山村、走向文明富裕的决心和信心。28年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2年,当时学校四年级的学生非常调皮,逃课、顶撞老师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个“问题”班级,别的老师都不愿去教,但王宏欣然接受了班主任一职。他不厌其烦,用一次又一次的家访、谈心、说服教育、单独辅导,让全班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一个学期下来,昔日的“问题”班级竟成了全校顶呱呱的模范班,功课样样第一,团体成绩全校靠前。

  1994年,学校还没有实行寄宿制管理。班里一个叫索昂尼照的学生,家境贫寒,家离学校很远,无奈的索昂尼照每天只能在学校借房暂住,平时随便弄点吃的凑合度日。王宏得知情况后,不仅在学习上进行单独辅导,且在生活上对他格外关照,经常给他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叮嘱他“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一定要注意营养,别太苦了自己。”王宏给予的像父亲一样的深情关爱,让索昂尼照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大城市里的人们为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而拼搏的时候,作为三江源头的一个偏远乡镇,歇武镇的老师们依然在为实现“一个孩子都不能少”而努力。

  “歇武镇当时还叫歇武乡,是一个纯牧业乡,牧民群众思想相对保守,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逃学、辍学回家放牧的事时常发生。”参加工作的前十多年,王宏做的比较多的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找回校园。

  199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刚上完课的仁增扎西老师突然看到浑身是土的王宏摇摇晃晃地走进了校园,就跑上前询问原因。

  原来,是初一年级的一个学生辍学了,那天,王宏走了好几里的山路,到学生家去家访。

  “给家长做了整整一天的工作,总算做通了,答应明天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我也一天没有吃饭了,得赶紧吃点去。”王宏身形疲惫,但脸上欣慰的笑容,却让仁增扎西感动不已。

  还有一次,王宏去一个经常逃课的学生家里家访,但怎么也遇不到这个学生。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学生为了躲开他,白天都不在家里呆。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王宏改变了策略。一天早晨,他天没亮就爬起来,直奔这个学生家,硬是把他堵在了被窝里。

  当时,学生还没睡醒,王宏就坐在炕沿上耐心地等。等到学生醒来,发现老师坐在炕头时,顿时惭愧不已。这时候,王宏开始认真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先是讲法律、政策,再讲身边的事,几个小时下来,固执的学生终于被王宏的执著感动,决定回学校上课。

  从那以后,这名学生学习特别认真,每次假期结束后总是第一个返回学校。

  那时候,每逢学校放假,王宏都会再三叮嘱家长,保证开学时学生能按时返校;新学年开学前,王宏会拿着乡政府统计的适学儿童名单,挨家挨户上门作动员。

  在王宏和他的同事的努力下,当地牧区的入学率从最初的30%,变成如今的99%,他教过的学生有60名考上大学,2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

  也正是王宏这样无私的付出,保证了歇武镇中心学校的控辍保学工作质量,也为后来称多县顺利通过教育部的“两基”验收奠定了基础。

  但是,依然没有人知道,在为学生和教学付出全部心血的同时,王宏却亏欠了家人很多。他一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家也顾不上回,妻子分娩住院时都抽不出时间去陪伴。为了照顾好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王宏顾不了自己年幼的女儿,经常是一个多月才见女儿一面。为此,家里人没少抱怨,王宏却总是用一句“学生们不容易”,来表达对家人的愧疚。

  时隔二十几载春秋,深情回忆过去,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王宏“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的朴素而又远大的情怀,也把“辛勤园丁”的光辉形象,刻在了广袤的青海藏区。

   “我很热爱我的工作,如果还能有28年,我依然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依然会好好地干下去”

  大爱无声。

  王宏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有思想、敢于创新的教师。从事民族教育事业的他,经常认真研讨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他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民主化、科学化和艺术化,新颖的教学方式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工作之外的王宏,把满腔的大爱赋予学生,用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沉淀出一片精神沃土,滋养、感动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今也是中学老师的曲让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上小学的时候,夏天的晚上上完自习,王宏会把每一个学生送到家门口,风雨无阻。

  那会儿,老师和学生手拉手,一路欢唱着走过浓黑的夜色。有时,大家聊得太开心,错过了回家的路,王宏仍会坚持再把学生送回来,直到所有人都安全进家门,他才会安心的回家。

  很多学生没有忘记,2005年学校实行寄宿制后,有那么一段时间,王宏二十四小时都跟着学生转,白天上完课,晚上还要查寝到十二点。有时候宿舍停电了,王宏就会抱着一堆蜡烛来给点上,等到学生们入睡了,他又会来把蜡烛吹灭并带走,走时顺便还会给大家掖好被角……

  如今,在称多县乃至玉树藏区,说起王宏,几乎无人不晓。很多牧民群众并不清楚王宏长什么模样,但都知道他是个好老师。

  在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一小半老师都说他们是王宏教过的学生,而在称多县的很多单位和学校里,同样也有不少王宏曾经的学生在工作或执教。

  就这样,从教28年,王宏目送一批又一批藏区学生走出草原、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但是,人们都不知道,如今的王宏患有严重肺气肿,药不离身。那双曾经拉得一手好风琴的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学生们洗过衣服、头发,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已经变得粗糙僵硬,很难再拉风琴。

  28年寒来暑往,28载岁月荏苒,当新时代的变迁在玉树草原上风起云涌时,王宏也几十年如一日的用他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注解了一名人民教师的生命高度!(何敏)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