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扬帆正当时——第二批浙江对口援建海西综述

17.12.2015  15:57

  青海新闻网讯 君住长江尾,我居长江头,一条大江牵连着两地深厚的友情。

  醉美昆仑,梦回钱塘,演绎着一首共建的佳话。

  这里有一个名字叫得很响,有一种温暖在这里传进了千家万户,这就是“浙江援建”。

  2013年7月第二批援建海西工作的展开拉开了新时期对口援青工作的新篇章。两年多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务实创新、耐苦自律、融合奉献”的浙江援青精神,打造一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青干部队伍,围绕“促进海西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工作主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亮点,以智力援建为突破点,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全方位对口支援海西州八个地区。截至目前,浙江省落实援青项目122个,安排援青资金4.18亿元,实施智力援助项目114期,培训干部人才9105人(次),远程医疗培训1200人(次),共安排智力援助经费1368.3万元。

  从柴达木盆地东部天峻县到昆仑山脚下的格尔木市,在整个盆地内,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一处处工业园区或加速规划、或开工建设,或建成使用,使海西各族群众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智力援青交流融合

  智力援青、人才援青是提升海西发展软实力的基础。

  两年来,浙江省共安排智力援助经费1800万元,实施智力援助项目150批(次),培训干部人才11656人(次),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就地培训医护人员80批(次),1440人次。落实国家部委和央企培训班21期,培训人员408人。

  第二批33名援青干部来自不同的地方和部门,工作上各有优势和专长,每位干部在援青规划、招商引资、智力援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出谋划策、主动作为、默契配合,更是将支援省市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引入受援地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涌现出以许德清、徐善燧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成为推动海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

  根据海西州实际需求、行业特点及海西的就业形势,按照“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突出重点、立足长远”的工作原则,两地组织实施了市县医院学校结对帮扶、年轻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干部人才两地进修培训、骨干医院远程网络传教、高校学生定点定向培训。利用“互联网+医疗”,实现医疗系统的远程会诊,使海西患者享受到浙江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海西卫生医疗水平。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成立浙江省名师德令哈工作室,两地师生可借助远程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共享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将浙江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辐射到海西州。同时,还启动了以就业创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的“就业创业工程”。有针对性地加大技能人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当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青年、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满足海西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安排专项培训资金100万元用于就业培训,设立海西州青年创新创业基金,提高海西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柴达木青年创业街,全力打造柴达木星空梦想小镇,为青年创业发展提供平台。

  今年6月,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在大柴旦设立分校,这是浙江教育援青工作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全省对口援建工作中的一项创举。通过人才智力援助,积极培养海西本土人才,提高海西党政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给当地留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齐头并进,努力为海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文化走亲演绎共建佳话

  海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冰峰环绕,碧湖点辍,草原广袤,绿洲丰腴,民族风情多姿多采,宗教文化、人文景观别具一格。如何把海西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好的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也成为了援青工作的重点。两年来,借助各支援方宣传平台优势,通过举办“美丽柴达木、相约西子湖”、“醉美昆仑·梦回钱塘”、“心手相牵援建情”、“昆仑·东海情相依”等为主题的文化走亲、旅游推介活动,精彩展现了海西州蒙藏风情、昆仑美景,搭建了双方文化交流平台,提升了海西州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了海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2014年5月及2015年9月,海西州委州政府与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共同主办,以“醉美昆仑·梦回钱塘”为主题的赴浙江文化走亲、旅游推介活动。通过文艺演出,举办旅游推介会,高层领导互访等活动,精彩展现了海西蒙藏风情、昆仑美景、资源优势,搭建了双方文化交流平台,提升了海西州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了海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5年7月,浙江武义县组团赴海西、冷湖开展了以“手心相牵援建情”为主题的文化走亲活动,增强了浙江青海两省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地人民的友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2015年“青洽会”期间,乌兰县依托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和大力引荐,浙江温州、四川成都及青海本地的投资商在乌兰县旅游专场签约仪式上,与乌兰县人民政府集中签约了8个旅游项目,总投资达5.59亿元。大柴旦行委援青干部引进和家园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在大柴旦投资“大柴旦草原风情度假庄园”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宣传推介与招商双管齐下,推动了海西州旅游业的大跨步发展,拉近了两地人民的千里友谊。

   产业援建注重“造血”

  得益于浙江人才、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如今,海西州拥有丰富的红黑枸杞、福牛、藜麦等高品质、无公害、有特色的农牧产品,种植、加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大大带动了海西农牧业的发展。

  例如,2015年6月11日,经援青干部协调,青海柴达木枸杞一条街正式入驻嘉兴市现代综合物流园“多德福”食品城。14家海西州枸杞企业组团入驻嘉兴“多德福”食品城,开张26家店铺,这是海西枸杞企业首次组团走出海西,共同组建规模大,影响力强的专业特色街。柴达木枸杞一条街的开启,将为柴达木枸杞进一步丰富产销对接渠道,走向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提供良好推介窗口。

  柴达木浙江工业园是浙青两省深化对口支援、构建互利共赢的全新合作模式,双方将园区建设作为产业援青的重要平台,随着浙江工业园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浙商在内的广大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利用浙江“互联网+”等新技术,大力扶持和培育柴达木电子商务发展,目前已有31家企业入驻柴达木电商绿洲,全州涉农电商企业实现销售额近6000万元,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拉动海西经济的重要新生力量;科技部争取资金1952万元为青海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等产业提供支持;铁路总公司批复解决了德令哈工业园35000伏高压输变电线、东方华路200兆瓦供电线路上跨及工业园排污管网等管网穿越青藏铁路问题;工信部协调省经信委争取信息化服务专项资金400余万元,支持格尔木市信息化建设;华电集团投资4亿元的诺木洪风力发电一期49.5MW项目已完成审查核准、投资5亿元的格尔木东出口50MW光伏发电项目完成核准及“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投资约28亿元的德令哈2台350MW燃煤火力发电机组热力发电厂项目完成预可研工作。

  对口援青既注重“输血”,也注重“造血”。新时期援青始终坚持统筹当前与长远,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无偿援助与互利合作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各方参与对口援疆的动力与活力也正在不断增强。

  两年来,共安排3800万元援青资金,建设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德令哈区、格尔木区企业孵化器及标准厂房,为海西本地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养分。发挥海西州自身优势,通过“青洽会”、“浙洽会”、“百名浙商海西行”、“浙商走进格尔木”以及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活动,组织和动员浙江企业家等社会力量深入海西、了解海西,积极参与海西建设,实现浙、青两省在资源、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进一步形成两省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如今,海西经济社会正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