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扬帆正当时——西宁市以“共建”助推“创建”工作纪实

09.05.2014  08:13
核心提示:    62个村,其中24个少数民族村,其余各村也都是多民族聚居村——西宁市把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有机融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共建&rdq

    62个村,其中24个少数民族村,其余各村也都是多民族聚居村——西宁市把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有机融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共建”助推“创建”的特色之路。

  2013年,西宁市以教育引导为基础,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推进文化繁荣为纽带,实现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与共建活动的双丰收。

  借风行船,以“共建之舟”把民族团结进步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2013年中旬,随着《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正式出台实施。西宁市认识到要使创建工作开展得实在具体,必须要有个好抓手,只有与有效的载体搞好结合,采取综合整治措施,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在创建活动中,西宁市着重开展“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让民族村广大群众认识到,共建活动是民族村发展富裕的重要机遇,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抓手,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又为共建活动提供了保障,从而主动投入共建活动,走共同繁荣之路,为共建创建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在西宁市的精心组织下,各乡镇普遍开设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开展了“一进六讲五送两改善”活动。即: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进家庭活动,讲团结、讲平等、讲互助、讲发展、讲稳定、讲感恩为主的六讲活动,送法律政策、送技能技术、送健康卫生、送文明礼仪、送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和改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两改善活动。

  各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物资深入到村上的贫困少数民族农户中,送去面粉、清油和慰问金,帮助贫困户解决冬季燃煤等物资。在共建活动中涌现出了许多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面。

  湟源县和平乡和平村藏族村民措毛的丈夫去世后,家中只剩年迈的婆婆及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平村“两委”了解到措毛一家的实际困难后,发动党员主动来到她的家中帮忙修围墙、盖新房,帮助她家解决了实际困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上毛伯胜村一户土族农户,家庭困难,房屋破旧,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帮助这户土族农户,发动全村村民捐资为其购买建材,村民们主动帮工,为这户土族农户建起了新房,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谊,密切了干群之间的关系。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藏族党员、致富能手张林帮带领藏、蒙古、汉族80名村民组成的造林队、建筑队,常年承接各类绿化项目、建筑项目,为村民的稳定增收做出表率。

  各示范村结合本村实际,建立健全了创建制度和工作职责,制作了“少数民族服务联系卡”,明确了责任、细化了工作。以村文化组织阵地为载体,建立了少数民族之家,开设了民族图书室,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结合各类节庆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民族手工艺品比赛等活动,增进了各民族群众间的情谊。

  额外扶持,让民族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

  在共建活动中,西宁市着重强化对少数民族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文章,让各族群众在安居乐业中共享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带来的成果。对待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村,坚持感情上厚爱一层、建设上多帮一把,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趋和乐。

  大通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130万元,用于加强土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有效解决了土族村庄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惠及城关镇龙曲村、青林乡中庄村等13个土族示范村。专项资金优先用于解决民族村资金紧张的问题,共建活动开展之初就为资金紧张的大通县塔尔镇凉州庄村追加70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共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正平路桥公司出资100万元,为联点的回族村湟中县中沟村修建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和广场。浙江广天建设集团公司青海分公司为联点的藏族村湟源县和平乡和平村投资45万元,修建了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的改善切实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对提升民族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

  在示范村建设中,西宁市还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群众的喜好,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风俗习惯。在改大门、改土墙、粉饰墙体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建筑凸显了民族特色。大通县上甘沟村采用伊斯兰风格建造农户大门,青林乡中庄村农户大门依据土族雕花木门风格融入现代元素进行改建,深受群众欢迎。塔尔镇中庄村将伊斯兰几何图形和菱形花纹绘入特色墙饰,向化乡流水口村引用藏族彩饰风格装点墙面,青林乡、多林镇墙体彩绘土族盘绣,得到群众的好评。青林乡中庄村、景阳镇土关村村庄整体风格为青砖勾缝,质朴天然,广场大门融入土族七彩元素,清新大方。多林镇下浪加村、青林乡毛合湾村依托民族资源打造土族民俗博物馆,弘扬土族文化,展现土族风情。

  湟中县大力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着力打造拦隆口镇西纳河两岸新农村建设集中示范区,李家山镇打造卡约文化旅游线路。湟源县湟源县和平乡通过维修老水磨、改造旧院落,创办农家乐,着重打造休闲观光旅游特色村。

  共建改变了民族村的村容村貌,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各族群众也在铭记党的关怀、政府的牵挂中,自然而然地挽紧了团结进步之手。

  发展产业,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团结进步发展

  西宁市以“团结、进步、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和乐为主线,坚持创建活动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民族旅游经济、与发展特色农畜业相结合,夯实了创建活动的物质基础。

  针对西宁市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实际,西宁市把大力实施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点战略。着重抓好产业扶贫,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并配套采取劳务输出、异地搬迁扶贫、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大通县多林镇下浪加村成立挖掘机协会和农机具合作社,因势利导,扶持村内181台挖掘机成为主导产业,引领农民走上勤劳致富之路,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就达2500余万元。良教乡上甘沟村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汽车修理服务业、劳务输出等第三产业,走上了富裕路。

  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整村搬迁后,运用原址地域优势,加大土地流转,农村经纪人在原址建成200头的藏香猪养殖基地,吸收了本村1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

  湟中县大才乡中沟村建立农作物高产示范基地550亩,并大力发展汽车运输业,有效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上鲁尔、下鲁尔村积极打造“无公害露地蔬菜生产基地”,改造旧温棚198栋,新建深冬温室150栋,建立露地蔬菜种植基地2000亩。上营村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村”,建立休闲农业观光基地1处,建立中藏药材种植基地60亩,进而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服从服务于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区的大格局,多措并举,做强农牧业、做大工业、做美乡镇、做精旅游、做活文化、做靓生态、做实民生。民族村庄建设水平快速提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使示范村真正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区。(作者:萧柳 刘海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