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关怀 殷切期望——访《求是》杂志社有关同志

22.08.2015  01:20

   《求是》杂志社与杂多县的“亲戚关系”由来已久,自1998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发生特大雪灾后,《求是》杂志社就开始了对杂多县的定点帮扶工作。

  17年的时间里,《求是》杂志社始终有许多人心系贫困地区的发展,关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以自己的浓浓真情和实际行动,为杂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希望的领路者许节良——倾尽心力 培育栋梁

  许节良,原《求是》杂志社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杂多县多项扶贫项目的推动者与见证人。

  1997至2007年,许节良一直兼任《求是》杂志社扶贫办主任。

  这期间,许节良多次赴杂多县实地考察,与地方干部一道为全县脱贫致富寻找突破口。

  寄语32名杂多学生:草原是骏马的舞台,白云是蓝天的梦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愿你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记者:您亲眼见证了杂多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杂多给您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

  许节良:1998年,我第一次到了玉树,到了杂多。

  那时的杂多还不通电,医疗条件差,教育水平低,经济发展单一,通讯极其落后,县财政入不敷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杂多的经济发展。

  刚到那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请四大班子的领导干部开了个座谈会,听听他们对脱贫有些什么想法,询问他们最先应该解决什么,做些什么事儿才能最解“渴”。大家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详细说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了解了很多情况,为我们制定以后的帮扶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之后我们开始用眼睛观察、用心考察,在学校我们看到的是简陋的房子透着天、拥挤的孩子围着土桌子、石凳子……我的心在隐隐作痛,筹建一所希望小学的想法就在那时萌生了。

  当地一些牧民群众知道我们要给他们的孩子建一所希望小学后,特别高兴。在我们勘探校址时,曾看到一个牧民群众总是骑着马跟着我们,马上还放着一只宰杀过的羊。我就问陪同的县领导,怎么这个人总是跟着我们呢?他说:“这个人不会说汉语,他一听说咱们要到这一片来建学校,便杀了羊骑着马过来了,他跟我说了好几次,让你走的时候,把这只羊带走。”我说:“为什么要带只羊?”他告诉我:“听说你们要帮孩子们建学校,想到自己的孩子们今后就有地方读书了,特地来谢谢你。”

  2003年,红旗希望小学正式建成,有学生教室、卧室、办公室共五百多平方米,当藏族孩子们向操场上徐徐升起的国旗敬礼的那一刻,我们感到北京与杂多是那样的近了。学校落成后我们又从北京采购了一批教具、教材、文体器材、桌椅板凳、发电机、电教设备,还有孩子们的校服,足足装满四吨的集装箱送过去。

  到了学校,看到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整齐地坐在教室里。我就跟孩子们说,咱们今天坐到这儿,虽然条件非常艰苦,和大城市的孩子们没法比,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现在坐的这个课桌上是什么样子的,北京的孩子坐的课桌就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身上穿着什么样的校服,北京的孩子们穿的也是同样的校服。虽然地方不一样,但是我们一定会尽我们的能力,让你们跟北京的孩子都一样。

  孩子们认真听着,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那天,我还用发电机发了电,在大电视上给孩子们放了故事片《鸡毛信》。当看到所有孩子都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看电视时,我感觉帮扶工作太需要我们做些实际工作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知识如同雨露,孩子就是幼苗,文化与知识的浇灌,才能使他们成为栋梁。

  人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抓教育始终是振兴经济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把教心育人与地方帮扶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树立信心,鼓足干劲,要积极参与和鼓励地方勇于摘掉贫困的帽子,目前帮扶工作已经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协助地方政府制定出脱贫时间表和路线图,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是我们帮扶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梦想的守护者赵仲三——无私奉献 不求回报

  赵仲三,原《求是》杂志社调研员,编审。

  夫妇二人一直资助一名杂多县学生上学。

  寄语32名杂多学生:自立、自强、自发奋,热爱祖国,热爱党。

  记者:您能跟我们讲讲您的资助故事吗?

  赵仲三:1998年,我开始资助杂多县的一个贫困小学生,她叫永吉措毛。因为各种原因,2003年,我才第一次到了她的家里,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她的家太贴切不过了。她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家里有八九个孩子,永吉措毛排行老七。我叮嘱她,一定好好学习,不管你是上小学,读中学,还是将来上大学,我一定会资助你的,有任何困难你就告诉我,不要有负担。

  当时资助一个孩子每年700元就可以保证吃穿用了,我和爱人一商量,决定每年给她寄1000块钱。

  孩子特别努力,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2009年中考时,成绩排在全县的第5名。就在那年9月,我给她写了一封信。

  “永吉措毛同学你好,衷心祝贺你以全县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州重点中学,这是你多年来刻苦学习的成果,我们全家都为你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高兴。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孩子,虽然家中生活困难,但是你能以坚强的毅力努力学习,这是难能可贵的。你完全可以放心,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学校的支持,你一定会很好的完成学业,我经济条件有限,但是我依然会全力支持你完成所有学业(包括上大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有困难可来电来信。祝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2012年,她考上了青海大学,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高兴得合不拢嘴。孩子后来告诉我,其实我资助她之前,她正徘徊在失学和上学边缘。

  孩子非常懂事,而且知道感恩。今年5月8日她还发短信给我,“爷爷,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学业上的帮助和支持,措毛永远铭记在心,好久没有和您联系,没有给你报安,让爷爷担心了,我深知爷爷对我的牵挂,愿爷爷及全家身体健康、幸福安康,扎西德勒。”读罢,让我们全家都觉得很是温暖。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一代关系祖国的未来,资助贫困学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不论是对落后的地区、贫困的地方,还是对贫困的学生,都是一件受益无穷的事。在现阶段,教育扶贫实属重中之重。

  扶智的接力者刘磊——兢兢业业 脚踏实地

  刘磊,1972年4月出生。现任《求是》杂志社办公室主任科员。

  2015年8月2日起,挂职玉树州杂多县萨呼腾镇扎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寄语32名杂多学生:走进首都,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回到高原,学以致用建设家乡。

  记者:您如何看待扶贫先扶智?

  刘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我要去玉树州杂多县萨呼腾镇扎沟村挂职党支部第一书记,就应当接过先行者的接力棒,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把扶贫扶智当作一项重要工作。

  我认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应一要改变观念,二要发展教育。构建新型“滴灌”式的“到人到户”扶贫模式;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机制,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更加重视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和人才开发,使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资源分散、体制分割、管理分治的“多龙治水”的碎片化现象;加大对贫困地区低保的转移支付力度,在贫困地区将低保和扶贫政策相衔接;应完善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发展小城镇,对不具生存条件的地方进行整体搬迁,使搬迁的群众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

  扶贫先扶智,科技必须依靠教育才能传播,才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所以科教不可分离,于是有科教兴国的国策。我们应该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搞好科教扶贫,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扶贫。物质救助解燃眉之急,助学是其中一个环节;智力扶贫促其自力更生,是共同富裕的根本策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这次“三热爱”访京活动能够变为一颗改变观念的火种,燃起更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