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母亲照顾俩残疾儿子半个世纪

12.04.2017  10:46

  青海新闻网讯 “儿呀,妈妈老了。 ”西宁市城中区南滩街道办事处农建社区居民王保美老人时常这样对两个儿子说。今年78岁的王保美用柔弱的臂膀艰难支撑着一个家,用质朴无华的行动诠释着“母亲”二字的神圣。她用生命铺就了两个残疾儿子前行的路,用坚毅支撑起儿子成长的天空。

   两个儿子均患智障

  “你们多大了?”“嘿嘿……”“要看电视不? ”“嘿嘿……”“看的什么? ”“嘿嘿……”

  在王保美的家中, 52岁的小黄和50岁的小芳面对简单问话,两兄弟只是笑。“我有六个孩子,那时候虽说生活很贫困,但家庭还是很幸福的。 ”已经白发苍苍的王保美回忆起以前的事情嘴角上扬着,老人总是笑着,乐观的精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儿子小黄和小芳虽然什么都不知道,但他俩依偎在王保美的身边,是那么幸福。王保美告诉记者,在小黄和小芳一两岁的时候,由于感冒发烧,送到医院治疗后留下了后遗症,大脑严重受伤。两个孩子成了智障,生活不能自理,这犹如晴天霹雳,让王保美夫妇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一段时间的痛苦煎熬后,夫妻俩重新振作起来,决定把两个智障儿子养育长大。

  因为没钱医治,王保美和丈夫就自己来照顾两个残疾儿子。每天,王保美和丈夫凌晨5点多就起床,为孩子们做点简单的早饭,再为儿子们穿衣、洗脸、喂饭。两个儿子在父母的照顾下,很少生病。 “只要我活着,就不能不管他们,他们长到多大,都是我的儿,我的骨肉……”说这话时,王保美依然坚强笑着。

   乐观老人撑起一个家

  2004年,王保美的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去世,让这个原本就不幸的家一下子垮了。面对两个残疾儿子,王保美再一次擦干眼泪,要让儿子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老人,由于两个儿子离不开她,王保美也不能出去打工,她只能靠在家周边捡废品来维持生活。

  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她就跑到市场上捡菜叶,回到家,她挑出新鲜菜叶放点白面做给两个儿子吃,而自己却用大饼凑合一顿。看着儿子可怜的眼神,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活着,为儿子也要坚强地活着。现在,王保美每月有几百元的最低生活补助,但她从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而是尽可能留给两个儿子。

  去年,小黄不慎摔伤了锁骨,王保美把他送到医院治疗的那段日子,对于王保美来说极其难熬。先是治疗费的问题,三万元的治疗费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王保美的其他孩子积极为小黄凑钱,社区为她申请医保报销,王保美又四处借钱,终于凑够了手术费。小黄住进了医院,但家中的小芳也让王保美不放心,她每天在医院和家两头奔波,短短几天,王保美的头发几乎全白了。

  小黄和小芳虽说无法表达对母亲的这份感情,但母亲所做的一切,他俩似乎都明白。小黄和小芳会偶尔走出家门转一转,附近店铺的老板几乎都认识他俩,每次只要见到他俩,店铺老板都会给他俩拿一些零食吃,好心人还给他俩一些旧衣物。小黄每次拿到零食都特别开心,他舍不得吃,总要留给母亲王保美,希望她也能吃一点。在小芳的床上,他把好心人送给他的旧衣物叠得整整齐齐,就算不穿,他也会摆放整齐。

  最让王保美感到欣慰的是,儿子有时还会做一点简单的饭菜。 “先开始的时候我就教他们做简单的饭菜,起码生活能够自理……”王保美说,每一次做饭,两个儿子不是炒菜放了大把的盐就是煮饭不放水,有次不仅把饭给烧糊了还把手给烫了。王保美说,有时候她会感到特别失落,觉得儿子笨,但又不忍心责怪,经过几十年的教诲,两个儿子终于会做一些简单的饭了。

   多方齐帮助

  王保美的生活状况一直牵着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社区为王保美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每逢过年过节,都会上门慰问老人,给她送一些生活必需品。

  今年3月份,青海省体育局后勤服务中心与农建社区党委联合开展了一对一帮困解难活动,他们给王保美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鼓励她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以后会常来看望她,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向他们反映,而且决定每年都会对王保美一家开展定点帮扶。

  农建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保美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在创城工作中,她是一名志愿者。 “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社区多年来一直用各种方法来帮助我,关心我,我也会尽自己所能服务社区。 ”王保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