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的民和农牧业——庆祝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县庆特稿

12.07.2016  10:04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以来,全县农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下,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30年前,民和农牧业耕作以人畜为主,养殖靠农户自产自销,公共投入几乎为零,机械化程度相对低下,科技支撑十分有限,产量不高,存栏不足;粮食亩产量仅为136公斤,油料作物亩产量58.63公斤,牲畜存栏54.08万头(只、匹),农牧业生产总体处于不能自足。自治县成立以后,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使民和农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粮食生产从1986年的5834万斤一举跃上4.7亿斤台阶,2011年、2014年两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已步入全省粮食生产重点县前列;从小农牧业到融入农畜联动的大农牧业,形成了“民和模式”;从沿袭多年的零散布局到设施农业、旱作农业、高效农业、立体农业四大示范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体系风生水起;从主导产业乏力到全膜玉米、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优质果品、肉牛羊生产协调发展,特色农牧业渐成气候……

顺天应时谋巨变

30年来,通过持续调结构、优布局、强特色、促产业,种植业逐步形成了川水地区果蔬,浅山地区全膜玉米,高位浅山马铃薯,脑山油菜的产业新格局。2015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8.81万亩,较1986年末增加1.06万亩,新增1.5%,其中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40.15万亩,较1986年末增加40万亩,马铃薯面积稳定在10.05万亩,较1986年末增加2.01万亩,新增25%;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6.07万亩,较1986年末增加0.19万亩,新增3.2%;蔬菜面积稳定在5.52万亩,较1986年末增加4.91万亩,增804%。全县以全膜玉米、脱毒马铃薯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面积达到63.28万亩,比重达到92%。养殖业紧紧围绕“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的循环农牧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草畜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牛、羊为主,生猪稳定发展的养殖业新格局。2015年畜禽存栏达到91.1万头(只),较1986年末增加54.1万头(只),增长68.4%。

民以食为天”。30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008年试验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全膜玉米产业,不但一举打破了多年来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僵局,而且跃升为全省粮食生产第一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21.38万吨,较1986年的8.04万吨增长165.9%,粮食产量占到全省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粮仓”。

开创了以机械生产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新时代。2015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8.6万千瓦,比1986年末增长了526%;农牧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2015年各类拖拉机达到19617台,各种配套农机具42123台,分别比1986年末增加16310台和40788台;机械化耕种面积不断增加,2015年完成农作物机播面积28.3万亩,比1986年末增加27.13万亩。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具备了工业化的雏形。

1986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15年实现农牧业产值17.06亿元,较1986年末增加16.19亿元,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较1986年末增加7149元,增长近25倍。

创新发展见成效

近年来,民和县农牧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河湟特色现代农牧业百里长廊”和“建设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战略部署,坚持以高原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核心,以丰富“民和模式”内涵为重点,着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2015年完成产业增加值2.6亿元。园区内入驻企业达到30家,筛选20家入驻企业及合作社进入邮政储蓄贷款支持名录,园区辐射带动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63%以上。

2015年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96家,社员达到8956人,带动农户3.5万余户,包括养殖业528家,种植业339家,农产品销售、加工等29家,合作社覆盖到农牧业、林业、牧业、服务业等行业,涉及生产、加工、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2015年国家级示范社达到8家,省级示范社20家,市级示范社121家,县级示范社37家。发展家庭农牧场3208户,其中家庭牧场3199户,家庭农场9户。全县龙头企业达到18家,农牧业保险工作从2012年开始投保运行,2015年完成种植业保险24.86万亩,“十二五”累计总保险金额1681.79万元,农户共获得理赔资金929.2万元。

以规模养殖、设施农牧业基地为代表的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得到较快发展,到2015年末,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180家,其中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83家,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场)6家;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8930户,较1986增加了8867户。设施农牧业巩固了马场垣金星设施农牧业基地,扩大了总堡垣万亩设施果品基地,新建了“黄河彩篮”高标准设施农牧业基地。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93375亩,其中50亩以上规模化经营流转面积达到15241亩,为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技支撑结硕果

2011年民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开始启动实施,初步建成了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累计检测蔬菜瓜果等样品2920个,平均合格率达到99%。2012年正式组建了农牧业执法大队,加强了对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确保全县农民群众农资消费安全。同时,品牌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已注册“名禾”、“民曙”、“雪域天际”等特色农畜产品商标13个,认定马铃薯等无公害生产面积2万亩、无公害肉羊等生产基地13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个,认证无公害农畜产品20个、农畜产品地理标志4个。“丰通”饲草和“绿之苑”獭兔被认定为青海省著名商标。

全县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引进各类农牧新品种205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0余项。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30个,安装12316农牧咨询热线电话200部。建成土壤墒情固定自动监测点3个。组建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3个,增设病虫害测报点56个,年统防统治各类农作物病虫害60万亩(次)。建成测土配方化验室200平方米,为22个乡镇配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咨询系统43台。完成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13万亩,百亩核心攻关田玉米产量突破780公斤,马铃薯达到3625公斤。科技成果的大力推广,使农牧业生产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回首30年,砥砺步伐见证辉煌成就,展望未来,机遇挑战并存。“十三五”时期,民和农牧业将按照“四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拉长农牧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不懈努力,必将在河湟谷地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再结硕果,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