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民和: 唱响现代农牧业发展循环曲

26.02.2015  10:33

  2014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殊荣,这是民和继2011年后再次赢得这一殊荣。

  2014年,民和全县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38万头(只),比2009年增长了1.43倍。

  这些荣誉和成就的背后,却是这样的条件和基础——就农业而言,民和农业用地的六成是瘠薄的干旱山地;就牧业而言,民和并不具备发展畜牧业所需的大面积优良草场。

  一场农业耕作方式变革所导致的裂变,让民和形成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粮-草-畜-肥”循环发展的模式,在自然条件并不优厚的条件下取得了如今的农牧业成就。

   鼓起干旱山区粮袋子

  去年秋收时节,记者站在民和县新民乡雪沟村的一处山梁上举目四望,干旱山地里处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晾晒在农家场院和屋顶上的玉米棒子见证着山区农民一年来的金色收获。

  2月初,记者再次来到新民乡雪沟村,许多干旱山地早已铺上了地膜,穿上了“白衣”,正孕育着来年新的收获。

  村民晁英寿家的房屋廊前、房屋顶上晒满了玉米棒子。他说,在他们世代生活的这个干旱山头上,遇上好年头,小麦还有个三四百斤的产量,要是遇上旱年,别说增产,就连籽种也收不回来。自从种上全膜玉米以后,年年都有好收成。晁英寿笑着说,2014年他家的17亩全膜玉米亩均产量达到1300多斤,相当于当地小麦亩产的4倍多。

  这样的丰收景象在民和干旱山区随处可见。

  民和全县近六成的耕地基本在干旱浅山地区,干旱的气候,贫瘠的土壤,造就了“十年九旱,广种薄收”的宿命。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民和人在不停地探寻破解之道。直到2008年,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让民和人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当年,民和县海拔2100米以上的6个浅山村破天荒地种上了1300多亩全膜玉米。为了让玉米籽种能够顺利地播进地里,农技人员可谓费尽了心思,做足了工作。当时老百姓根本就不认可这种做法——根据庄稼人祖祖辈辈的经验和常识,要想在海拔这样高的干旱山区种出玉米,那不是天方夜谭,拿一年的收成开玩笑嘛?

  直到收获时节,面对一个个金灿灿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和上千斤的亩产时,这些庄稼人的脸上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分明感受到了那张地膜的分量有多重。

  随后几年,民和全膜玉米的推广可谓势如破竹,面积从2008年的几千亩陡增至2014年的40万亩,粮食产量也一路猛增。即便是遭遇了50年一遇大旱的2011年,因为有全膜玉米做“压舱石”,全县粮食总产量也达到了22.68万吨,在大旱之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农民人均增收800元。2014年,在40万亩全膜玉米前后3次遭受霜冻的情况下,仍然确保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实现粮食产量21.3万吨,实现净收益4.21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136元。2015年,全县全膜玉米推广面积稳定在40万亩,占到全省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的三成以上,成为全省最大的全膜玉米种植基地。

  民和县县长沙德林表示,全膜玉米不仅是民和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一个重要支撑,民和县将持续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结构最优化和农业效益最大化。

   催生一串产业“金链子”

  民和县大面积种植全膜玉米,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也产出了大量可作为饲草料的玉米秸秆。这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了契机。2010年,民和县做出决定,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着力打造农区畜牧强县。

  此后,规模养殖场、饲草加工配送企业、家庭牧场、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在民和大地蓬勃兴起,从秸秆产出到加工青贮,再到养殖领域的消化利用,一条产业金链条也悄然诞生。

  去年玉米秸秆收购青贮的黄金季节,记者在该县西沟乡整株玉米青贮加工收购点看到,满载整株玉米秸秆的100多台农用车辆排成了一条长龙。加工点负责人说,他们计划收购2.7万吨青贮秸秆,这些粉碎后的秸秆直接发送到我省湟源县和甘肃的一些大型奶牛养殖场。走进民和县马聚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台大型铡草机机声隆隆。据场长刘洪鹏介绍,青贮后的玉米秸秆营养丰富,是喂牛的好饲料,他们每年都要青贮3700多吨的玉米秸秆。

  为提高秸秆加工利用率,2010年该县投资113万元配置青贮袋、大中型饲草加工机械、修建青贮池等,扶持养殖户、养殖场有效利用秸秆资源。2012年成立了2家饲草加工配送中心,并加大秸秆加工配送力度。截至2014年底,全县完成玉米秸秆青贮、配送和优质青干草生产量达70万吨,玉米秸秆加工利用达到50%以上。

  2014年,全县40万亩全膜玉米产出玉米秸秆112万吨,加上8万亩优质牧草资源,全县饲草总量达到240万吨,这些饲草秸秆资源至少能满足290万个羊单位的饲草供应,这为全县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牧联动、草畜结合”工程让民和唱响了嘹亮的牧歌。2014年,全县草食畜出栏达44万头(只),比2009年增长56%;规模化养殖场达到170家,是2009年的6倍;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5.76亿元,比2009年增长50.78%,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元,比2009年增长66.7%。农牧联动效应显现,民和正在迎来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春天。

   趟出一条发展新路子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全膜玉米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种农业技术创新,它所引发的是一场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是奇迹般的裂变效应,同时也催生了思想认识的解放和发展理念的创新。

  以科技为支撑,循环延伸产业、增加产值,民和形成了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全县农牧业的良性循环互动高效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得到了青海省委的肯定,被誉为“民和模式”。

  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设施果品、旱砂西瓜、露地蔬菜、畜牧养殖、饲草料加工等产业基地相继建成,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已显现出“绿色、生态、有机、循环、高效”的高原特色优势。“民和模式”的内涵正在向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展。

  “民和模式”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的成功范例,不仅对青海干旱山区农牧业循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对青海实施三江源生态功能区保护,牧区“以草定畜、禁牧减畜”后,如何做到既保护自然环境,又确保农牧民增收和畜产品市场供应,趟出了路子,打开了思路。

  沙德林说:“民和将继续主攻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推进农区畜牧强县战略,在全力推动高原现代农业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扩充‘民和模式’新内涵,努力把民和建设成全省最大的循环农业示范区。”(辛元戎 石延寿)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