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北川大地——大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结硕果

01.07.2014  14:16
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绿色爬满山坡,山花绽放田野,乡亲们暂时放下手中的锄头,或是三五成群地聚集在老爷山上,或是盘腿坐在田间地头,在青山绿水间唱起那百转千回的花儿…&h

   盛夏时节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绿色爬满山坡,山花绽放田野,乡亲们暂时放下手中的锄头,或是三五成群地聚集在老爷山上,或是盘腿坐在田间地头,在青山绿水间唱起那百转千回的花儿……大通,好一幅和谐锦绣图。

  大通县是西宁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3090平方千米的北川大地上,生活着汉、回、土、藏、蒙古等2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22.7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0%。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县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齐全。趟过历史的长河,您看那大通地理名片——老爷山,呈现出一山之上融三教的独特风景,北川大地更是一座民族团结的富矿。如今,那块由中央宣传部、统战部、国家民委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的巨型石碑,记载着青海省第一个被三部委命名表彰荣誉,作为无声的讲述者,讲述着28个民族、46万大通人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川大地上次第开放的全过程。

  八一社区:

  多彩活动搭建民族交流平台

  如果说邻里是一个一个的小家庭,那么社区则是一个大家庭,为了发挥好家庭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桥头镇八一社区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交流、互动、相融,搭建平台回应居民需求,让辖区各族群众在交流中增进感情。

  八一社区位于县城三号桥中心地段,辖区面积1.9平方公里,居住着回、土、藏、蒙古等10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5%。社区针对社区各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特点,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成立少数民族之家,建立了民族工作站,由本民族同志牵头及时解决和处理社区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未成年人民族剪纸画、金秋敬老游园会等文体活动中,积极邀请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其中,增进了辖区各族群众的友谊。

  同时,社区突出为民服务的主体职责,建立了夕阳红家园、开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设清真灶,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娱的新型服务;在各民族节日期间,社区党支部、党员对各族群众代表进行慰问活动,对贫困居民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集学习、服务、联谊、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活动中心,为辖区各民族朋友开展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保护、帮扶救助等服务……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举措,得到了社区各族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白崖村:

  “心贴心”民族团结一家亲

  回、汉、藏、蒙古、撒拉族杂居的白崖村,炊烟袅袅、静谧祥和。步入干净整洁的巷道、走进宽敞明亮的小楼,家庭轿车、新潮家居、有线电视、热水器等现代化标签迫不及待地映入眼帘。村里居住着一百多户回族群众和一户汉族群众,汉族是村中的“少数民族”,回族群众对汉族乡亲百般的关照、汉族群众对回族乡亲兄弟般的尊重,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曲”。

  白崖村办喜事最热闹:汉族群众家有喜事,先请的是回族阿訇、回族乡亲,最后招待自家亲戚;回族乡亲办喜事,回汉群众一同祝贺,同桌吃饭、共同分享喜悦。山坡上汉族供奉的山神庙,回族乡亲添砖加瓦、细心修缮;恢宏肃穆的清真寺,汉族群众出资帮工。白崖村与邻村大煤洞村(纯汉族聚居)之间也流淌着民族间的水乳相融之情。2007年大煤洞村搬迁时群众吃水困难,最近的取水地点是白崖村清真寺,白崖村群众主动招呼邻村汉族群众到清真寺挑水。白崖村搬迁时,宅基地用地不够,大煤洞村主动将几十亩水浇地转让给白崖村,及时解决了白崖村宅基地问题。

  2007年白崖村顺利实施了调庄异地扶贫项目,全村迁到了现在居住地——宁张公路40公里处。随后,村两委班子投资120万元新办汽车修理厂,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汽车修理、加工服务和零配件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格局。“民族团结了、村里稳定了,经济才能发展”。年近70岁的白崖村退休老书记马成山语重心长地说。

  老爷山:

  一山融三教,三教凝多族

  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老爷山,是大自然赋予大通人的一份厚礼,承载着百年千年历史的它,见证了北川大地的荣辱兴衰,记载着各族儿女团结一心追求幸福的历程,更是大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象征。

  走近老爷山,你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细看老爷山,你会被另一种人文奇景所折服。坐落在老爷山民族团结广场西侧的桥头清真大寺,是全县规模最大的清真大寺。初建于1936年。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节庆时,数万人的集体礼拜在老爷山下举行。老爷山是道教名山,也是一座佛教圣山,山脚下的关帝庙,至今都香火旺盛。顺着石阶而上,半山腰处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感应寺。道观、佛教寺院、清真大寺在一山遥相呼应、和睦共处,彰显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团结、和睦和多宗教的融合,更形成了老爷山最震撼人心的风景。

  老爷山更是当地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之地。每年农历六月六,汉、回、土、藏、撒拉、东乡、蒙古等民族“花儿”爱好者都如约云集老爷山。兴起于明代“六月六”朝山会,更是在青海乃至全国享有盛誉。因“两会”兴起的物资交流会,更是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

  县人民医院:医魂铸就民族团结情

  大通县人民医院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医院医护质量不断提升,惠民举措不断落实,就医环境不断改善,医患关系不断和谐,医魂铸就了民族团结情。

  该院是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和“爱婴医院”,在这里就医患者中少数民族患者占67%。因此,医院以提高医护质量、竭诚服务患者为推进创建工作的抓手。推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入径病例的平均住院日缩短了3.3天,平均费用减少了165.57元,药品费用及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下降;实行护理质量二级管理体系,开展护理大查房、护理质量督查、评审护理病历活动,对查出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优化门诊诊疗流程,实行无假日门诊制度和门诊划价、收费一站式服务;实施“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为各族群众就医提供便利。

  2011年以来,该院不断加大改善就医环境力度,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外科大楼,自筹资金修建了洁净层流手术室等辅助设施,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硬件水平。医院还取消了药品加成,2013年全年为就诊患者让利药品、材料费用823万元。同时,扩建了清真食堂,开设少数民族济困病床20张,在便民、利民举措中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华灏农业示范基地:

  观光园里拉手挣“光阴”

  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让人民富裕起来,让经济繁荣起来,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促使民族团结。因此,大通华灏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将“共创共建”作为开展创建工作的主线,手拉手,让当地群众与企业一起奔“小康”。

  大通华灏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位于塔尔镇河州庄村和桥头镇向阳堡村交界处,占地525亩。是一家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依托,以大通县本土特有的多民族风情为背景,集园区观赏、采摘品尝、生态餐饮、农事体验、疗养度假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观光园,是青海省最具规模的高新现代农业基地与生态旅游基地之一。该企业入驻河州庄村和向阳堡村,实现土地流转525亩,当地群众年土地流转收入近40万元。近80名当地村民在园区务工,年增加收入达150万元。对“两村”独居等特殊情况的10名老人给予用工倾斜,解决家庭实际困难。依托园区设施和科技优势积极开展务工人员技术培训,培育设施农业技术型农民,扶持当地村民培育果蔬、药材、苗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年培训务工人员达300人次,其中少数民族人员比例占95%以上,很多员工已成园区技术骨干,既提高了工作技能,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园区正悄悄改变当地村民的观念,引导村民调整种养殖业结构;观赏、采摘、农事体验、生态餐饮等各项活动加强了信息交流,提供了勤劳致富的信息;美丽的园区美化了乡村,提升了村庄知名度,助推当地“美丽村庄”建设。园区和村庄(农民)实现了“双赢”,促进了民族团结,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园林小学:

  民族团结融入教育全过程

  学校教育是国家的基业,是托起民族振兴的脊梁。走进大通县园林小学,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各民族教育谚语、一幅幅民族民俗民情介绍宣传画,这些都凸显着这所学校的不同。这所从“我们尊重在我们照顾之下的所有儿童的尊严和价值,培养孩子成为自信、发展平衡、博学、资源丰富的个体”办学愿景出发的学校,以在校的各族儿童实现均等发展为目标,通过在氛围中凸显民族团结元素、学科中渗透民族团结知识、活动中突出民族团结教育。

  园林小学始建于1981年,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市“民族团结”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会中学会做人,做到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每学期每班开设6节《中华大家庭》和《民族常识》的地方课程,配备了兼职教师。在阅读课上,组织学生阅读民族神话、传说、杰出人物传等书籍活动。

  园林小学立足学校实际,按照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重点开发出了《团结之花》、《走近五十六个民族》、《民族歌谣》、《三字经》4册促进民族团结的校本教材,并安排专职教师授课;结合全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服饰、民族礼仪等资源,高年级师生共同开展制作了民族知识课件;紧贴民族团结和发展进步主题,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创作了一组民族团结歌谣、三字经,制作了民族团结专刊,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辐射性。学校坚持民族团结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的全过程中,让师生在特色活动中直观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下旧庄村:

  你帮我助携手共奔富裕路

  塔尔镇下旧庄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以“建设美丽村庄”、创建“美丽寺院”为抓手,坚持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强清真寺的管理,积极开展三议一表决制度,实现了群众增收、美丽村庄建设初见成效的发展态势。

  下旧庄村位于大通县县城北部11公里处,北川河东侧。属川水地区河滩地带,双新公路穿过全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全村450户、2093人,是一个纯回族聚居村。村里将盘活土地、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视为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家家有塑料大棚,大棚种植蔬菜是下旧庄村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年收入100万元左右。“佳兴”等四个现代设施农业园区2011年后相继入驻下旧庄村,实现土地流转1000多亩,250多名村民在园区打工挣钱,园区每年为全村增加收入达300多万元。

  经济发展了、群众富裕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村庄成为全村人的共识。2013年,下旧庄村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村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修建相继完成,6.8公里村庄道路实现了硬化,30户的危房改造、140户的奖励性住房,村庄墙帽改造、绿化,安装了45盏太阳能路灯,一件件看得见的实事、喜事让村民笑逐颜开。垃圾运输车播放着欢快的乐曲清运着全村生活垃圾,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成为下旧庄村的名片。

  下旧庄村全村群众都信仰伊斯兰教,依法管理清真寺是村“两委”近几年一直在抓的重要工作。2008年下半年,经“三议一表决”,村党支部书记祁生成兼任清真寺管委会主任。从清真寺修建至今,募集的310万修建款项全部用在了实处,村“两委”班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从2008年至今,未发生一起矛盾纠纷,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群众。

  绿草源:

  民族团结是企业发展基石

  原料收购基地在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海南州兴海县,精深加工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产品又销往全国各地,这是一个在生产经营中要与各民族群众打交道的企业,公司将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作为民族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把维护民族团结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集牛羊收购屠宰、精深加工、冷藏储运、产品配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清真牛羊肉专业生产厂家。现有员工220人,其中回、土、蒙、藏少数民族职工119人,占职工总数的54%。作为我省民族特需商品(清真牛羊肉)定点生产厂家,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清真食品加工经营规范》,遵照伊斯兰风俗习惯进行屠宰、加工、存储、经营,公司主要负责人及各车间、仓库、配料室等主要部门负责人均为回族职工,常年聘请2名德高望重的阿訇负责公司牛羊屠宰及清真食品监管事务。每年收购季节,公司都要组织大量员工赴河南县、兴海县异地收购、屠宰加工,搞好与当地蒙古族、藏族牧民群众的关系尤为重要,因此公司对工作人员都要进行民族团结、民族习惯、民族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绿草源公司积极参加联点帮扶和各项社会公益活动,近几年为地震灾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受灾牧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捐款帮扶累计达150多万元。每年定期慰问大通县“太阳村孤儿院”、东峡镇敬老院。为维护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积极回报社会树立了绿草源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绿草源”健康持续发展。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