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

30.05.2018  17:54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走进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同学们跳起了精心编排的“民族舞蹈操”。将民族团结与舞蹈结合起来,深入每个同学心中,这只是近年来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精彩一笔。

  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位于西宁市少数民族群众较为集中的城东区,全校1041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994人,占比98.03%。从办学之处,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就确定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线的办学思路,把办学特色定位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和教育教学均收获了累累硕果。近日,记者走进女小,感受沐浴在团结阳光下的青青校园。

女小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操

  “成长在一个育人环境中;唱好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舞-民族舞蹈操;人人学好一本书《民族团结大家园》;了解至少一位少数民族英雄人物;掌握一项民族手工技巧。”近年来,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打造具有本校民族教育特色的“六个一”新模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以此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认识到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民族团结浸润童心

  “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阶段,我们一直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确定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将校园内外的宣传阵地无缝对接,融入民族元素符号,使学校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精神融合的地方。”校长乔海霞向记者介绍。

记者采访时遇见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考察团一行考察学习女小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走进校园,随处可见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带来的浓郁氛围。女小根据自身特色,通过“中华大家园”主题校园民族教育文化墙,“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工艺”、“民族体育”展板,民族特色的手工作品展览,在“阳光大课间”时共舞由“藏族民族民间舞”、“蒙古族民族民间舞”、“回族民族民间舞”、“维吾尔族民间舞”和“汉族舞”组成的民族舞蹈操等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了解感受各民族文化底蕴和精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民族教育氛围。

红领巾社团活动中学生创作的脸谱

  长期以来,女小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加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积极开展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红领巾社团课程,以脸谱、纸伞、灯笼彩绘、竹篦画、纸黏土、风筝绘制、衍纸、围棋、书法、藤编创意制作、百灵鸟合唱团、小燕子舞蹈团、小小讲解员等为主要内容的红领巾社团活动,推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

女小正在进行体育艺术2+1活动

  午休时间,不同民族的学生们在校园中下棋、练书法、打篮球……一项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孩子们的笑容无比灿烂,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操,将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孩子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正如乔海霞所说,“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加强了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了学生对不同种族文化间的互惠共存和相互认同。”

   民族团结进教材、进课堂

  “同学们这是哪儿?主要分布着什么族?”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着蒙古族。”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朗朗读书声从女小五年级四班教室中传出,原来他们正在上民族团结教育课,课堂上,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解《民族团结大家园》校本教材。

民族团结教育课

  “我们用近四年的时间研发了《民族团结大家园》校本教材,目的是将民族团结教育带进教材、带进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乔海霞介绍道。教材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创设有“民族团结知识窗”、“故事会”、“师生话时事”等专栏,在三至六年级安排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在固定的课时授课。该校本教材在2014年、2016年先后两次被西宁市教科所评为优秀校本教材,2017年,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召开《民族团结大家园》校本教材全区推介会,向区属18所小学全面推广使用,通过以点带面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每个人心中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排练拉丁舞

  女小一贯重视学校教科研活动,先后申报立项研究了国家级课题《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校本课题研究的课题》、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教育规划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以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为例》等。其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以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为例》被评为青海省优秀课题。

  如今,女小与时俱进,积极开发与《民族团结大家园》配套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材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变革,以其多媒体特性、共享性、开放性和动态可生成性成为一种针对性强、方便实用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更、丰富多样、趣味更性强,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

   打造民族团结教育新模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注重将民族教育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乔海霞说,除了一般学校常规的在语数等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知识,学校大力发展“一班一品”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每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通过主题队会、文艺汇演、故事会、音乐课等多种形式做到有主题、有内容,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促进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可、对中华民族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认可。

  不仅如此,女小还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开展手拉手合作交流协作获双赢。在北京市民族教育协会的牵线搭桥下,学校与北京朝阳区瑞祥园民族小学建立了“手拉手”结对关系,与北京史家小学建立了“好教育”西部乡村教师培训共建基地,更好地发展了民族教育,让师生获取了更多的教育资源。通过发起向玉树治多县完全小学的孤儿和留守儿童微心愿帮扶活动,与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大通新庄镇红石崖小学结成帮扶结对,增强了凝聚力,让受援学校师生真正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

葫芦丝练习

  如今,女小在民族团结春风下越走越好,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西宁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示范单位”,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书香校园”、“雏鹰大队”、“优秀家长示范学校”、省市“标准化学校”、省市“绿色学校”、“城乡学校手拉手,民族团结党旗红”品牌等多项荣誉。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歌中所唱,西宁市东关回族女子小学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下,教师们用微笑点亮课堂,传递真善美,学生们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模范。前路正长,民族团结之花开正艳,女小必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