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族团结 推动长治久安——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述评之四

29.09.2015  14:55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亚秀麻村藏族阿妈尚科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尚科家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由于牧区生活的特殊性,单身的她没有生活来源,建房所用的资金都是当地政府提供的。亚秀麻村是省级扶贫村,在青海实施的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尚科和她的乡亲们从破旧的帐篷、地窝子,到简陋、湿冷的土坯房,再到宽敞、明亮的独院砖房,世代生存在海北高原牧区的藏族人家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是我省藏区改善民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一个缩影。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1983年起连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2003年将其提升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不懈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青海省委立足青海多民族的历史根基、文化渊源和现实基点,把握现阶段青海的基本矛盾和特殊矛盾,着力实践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中央治藏新方略,在2013年6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作出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战略部署。

  三年来,全省上下把先进区创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把干部群众发动起来,注重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问题,汇聚强大正能量,构建了党委主导、政府支持、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开辟了全省民族工作的新境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班玛经验”。2013年12月,省委在班玛县开展集中整治工作以来,该县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和进步的突出问题,班玛县面貌焕然一新,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以扩大班玛整治成果为切入点,省委进一步科学谋划,在青甘川边界地区的7个县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采取州、县、乡三级联动的方法,分批组织优势力量,充分发动群众,深入推进重点乡镇、村社、寺院、学校和移民安置点等地区和部位的综合整治,特别是对问题突出的重点乡镇,着重树立法治理念、构建法治环境,同时编制发展规划,通过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大力营造和谐的法治环境,夯实发展的经济基础,广泛凝聚民心民智,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全力维护藏区社会稳定。

  在“平安与振兴”工程中,实施7大类332个项目,预计总投资870多亿元,目前已安排项目279个,新增投资20.5亿元,着力解决交界地区基础设施等瓶颈问题。

   补齐“短板”、消除“软肋”,基层是创建活动的基石

  “选派第一书记”、“优选带头人”、“配强村‘两委’班子”;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帮助村民发展运输、餐饮等行业,建立养牛、养羊专业合作社……短短三年时间,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中铁乡隆务龙村从一个让人头疼的“后进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隆务龙村党支部的嬗变在我省基层党组织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激活执政的末梢神经,巩固藏区基层阵地——在先进区建设中,我省高标准部署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为内容的“三基”建设。

  给乡镇、基层政法和教育卫生系统等基层一线充实近万名干部,向634个重点村和82个薄弱社区选派驻村干部帮扶,向后进村选派232名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整顿软弱涣散432个村社党组织和27个社区党组织,转化率达到97.1%和96.4%;

  建立乡镇工作岗位补助,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补助,积极改善乡镇办公基础设施,稳定了基层队伍;

  连续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今年4.98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4053个,完成服务项目2211个;

  省州县三级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工程,开展藏区干部藏语培训,强化各级干部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培训教育;

  围绕藏区维稳和抢险抗灾,每年选派1000名后备干部进驻村社、学校和企业……

  在全省的各个角落,以省州县三级常委大规模蹲点调研为切入点,各级干部走近群众、深入一线、掌握实情、摸清家底。围绕“解决问题在基层、强化社会管理、深化宣传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培养锻炼干部”五项任务,开展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活动,建立民情联系卡、为民服务卡制度,着力解决基层困难,夯实基础工作。

  不仅如此,加快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大力推广“一站式”服务模式;

  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做到责任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

  在游牧民定居区,推广集中居住、集中建设、集中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社区化、发展产业化;

  在偏远农牧区村镇,推行“村级事务代理代办”;

  在城乡结合部,打造社区网格化、村庄社区化、“社区(村)+网格+住户”网格化管理模式。

  三年来,全省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5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4%。

  从“管理”到服务,理念的变化温暖了老百姓的心。我省牧区的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受益。

  我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群防群治的作用,形成了政府行政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大幅度提高。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了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服务体系,社会管理逐步由行政性、管控型、封闭式向法治化、社会化、扁平化、精细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了机关单位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能力水平。

   根扎得深,民族团结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进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3座崭新的极具民族特色和现代风貌的教学楼映入眼帘,这是县第二民族中学。“没有教室,帐篷当教室,缺少教师,干部群众中找。”这是过去玛沁乃至青南高寒牧区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

  而如今,玛沁县已经拥有各类学校28所,中小学教职工492名;全县1万余名在校生中,寄宿生6000余名,占59.92%,果洛全州寄宿生已达3万余名。

  在我省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区面积约占97%。“三区”建设与我省广大藏区紧密关联。近年来,我省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投入,使藏区持续保持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

  ——坚持就业优先理念,把促进藏区青年就业作为重点,去年藏区大中专学生就业率由三年前84.6%提高到92.7%;

  ——实施园区企业用工万人培训计划、三江源生态移民技能培训工程和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就业转移115万人次;

  ——着力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农牧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状况明显改善;

  ——实施精准扶贫,在33个县区43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减少贫困人口21.3万人;

  ——全力推进各类住房建设和草原新帐篷行动,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4.07万套,惠及城乡居民50.9万户,85%的农牧民住房得到根本性改善;

  ——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仅如此,我省还在全省所有各类学校同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探索建立教育“1+9+3”经费保障机制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扎实推进“双语”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开办六州异地高中班和中职班27个,累计招生10076名。

  鼓励非公经济企业和人士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筑牢“两个健康”思想政治共识;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学子圆梦”、“民企帮村”、“村企联建”、“民营企业州县行”等系列活动,讲团结话、架友谊桥、修幸福路,促进团结互助交融。

  据初步统计,三年来共签订投资、帮扶等项目25个,吸纳民族地区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2万人;各类非公企业投入各项资金13.6亿元,帮助改善农牧民的人居环境。

  与此同时,建立少数民族事务服务中心138个,社区少数民族之家88个,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在社会保障、司法调节、养老托幼、帮学助困、扶弱救残等方面为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是现阶段推动青海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我省必将锲而不舍、常抓不懈。(苑玉虹)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