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湟源绽放

07.01.2015  01:56

  青海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湟源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以解决当前创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侧重挖掘创建活动载体新内容,努力拓展亮点品牌新思路,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突出亮点品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有78个村和7个社区创建达标并挂牌,加上2014年新创建达标的10个村,达到全县村(社区)的62%,另外,按计划完成了5个乡镇、12所学校、7家医院、2所寺院、1家企业和25个机关单位的创建达标工作。

   创新载体强化宣传教育

  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拓宽宣传教育载体和渠道,精心策划设置大型宣传牌、永久性标语、文化灯箱、文化墙、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宣传手册》、民间曲艺等载体,普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把创建活动宣传到千家万户。一年以来共制作大型户外宣传牌29块,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16条,悬挂宣传横幅90条,制作宣传展板200余块、宣传灯箱80个、宣传排灯57组、宣传橱窗10个、小型宣传牌32面,发放宣传挂历3.8万余张、宣传台历750个、宣传知识手册12000余册,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覆盖面,提高了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

  在日月山景区导游解说词中融入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大义,远赴吐蕃和亲,巩固汉藏人民友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故事,使游客在参观游览之余,自觉接受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教育。

  县创建办在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设计施工,于2014年10月初,在县城万安街初步建成“湟源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一条街”。“一条街”主要以湟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宣传橱窗、文化石刻、人物塑像等作为载体,将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理论知识融入其中,14面宣传橱窗重点介绍了世界民族简史、我国少数民族概况、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以及湟源县汉、藏、回、蒙、土等5个世居民族的基本情况,另外,还专栏介绍了“民族之最小知识”。精心制作的36组“湟源排灯”饱含着丰富的丹噶尔文化元素,上面分别绘有我国56个民族人物图案、特色标识、现状简介和湟源历史上为民族团结稳定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事迹。排灯全部亮化,不但为各族群众搭建了一个学习民族知识的平台,而且向前来丹噶尔古城的游客展示了湟源的特色文化,更为夜间行人提供了方便。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

  据了解,作为全县唯一的藏族学校,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结合教学实际,始终把创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当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分年级编写了校本教材《日月风情》,以家乡名胜古迹、田园风光、民族习俗、传说故事、文明礼仪等为内容,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传承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文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了凸显日月藏族乡的民族风情,学校还精心编排了一套具有藏族特色的校园锅庄集体舞,供广大师生学习,这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也体现了学校的特色。该校实施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同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补助力度,建立健全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制度,确保学生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另外,还开展特色教育,把创建工作融入寓教于乐当中,“乡村少年宫”作为青少年各类活动、作品的展示阵地,处处体现出新的面貌,不断成为促进青少年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

   宗教和谐开创新局面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寺院为抓手,在县内所有宗教活动场所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向宗教教职人员开展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十星寺院”、“平安寺院”建设和“寺院管理规范年”、“教风年”等活动,积极推进寺院依法管理、社会管理、民主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寺院民管会组织、制度建设,增强了广大僧众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法制意识,并用自己的所学、所感和实际行动,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共建和谐。

  把寺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低保、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入手,积极为寺院僧侣解决实际困难,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得到全部落实,寺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近两年来,落实各项资金1500万元,修缮了东科寺、扎藏寺、法幢寺、清真寺、基督教福音堂的主要殿堂、部分危房和危墙;修建了东科寺集办公室、会议室、警务室等一体的综合性办公场所200多平方米,并配备健身器材,有效改善了东科寺僧人的办公条件;完成了福音堂古建筑的鉴定工作,为今后更好地进行修缮和保护提供了依据;投资50多万元为14名僧人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各寺观教堂的基础设施大为改观,有力地维护了全县民族和睦、宗教和顺与社会和谐。

   校企村企合作培养人才促发展

  本着“成功育才、校企共赢”的原则,青海三江一力农业有限公司与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开办三江一力班,双方合作确定学生的学时、学分,一年内使学生在企业这个循环经济体制内基本轮岗一次,第二年根据学生的专业爱好和企业部门的双向选择学生可正式上岗定岗,个别学生定位班组长,参与公司的管理。目前已有包括藏、蒙、回等少数民族在内的70余名学生在“三江一力班”经过培训并拿到了劳动就业合同书,5名优秀学生目前分别在公司生产部、供销部和牛排餐饮公司工作,其中一人被牛排餐饮公司提拔为副经理。公司累计为牧院学生提供见习岗位1200多人次。

  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先后与二十余个行政村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并以“土地流转”、“双向托牛”等形式,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项目区2500多户农牧民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年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加强科学种植和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2万人次,使当地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大幅度提高,从而建立起了企业与农牧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

   民生改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打造全省农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县、文化旅游名县和湟水河上游生态重点县为目标,用项目落实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水平,确保创建工作成效显现。全县上下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把改善民生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拓创新,提升创建活力。

  统筹开展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各项工作,尤其是实施“三集中”新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四边”绿化等示范项目。近两年来,列入创建工作“两年强基础”阶段实施项目覆盖了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帮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五个方面,累计67个小项目,总投资达到66641万元。惠民项目的不断落实,提升了湟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拓宽了广大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创建工作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