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特色民族文化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访青海省代表团副团长、省民宗委主任开哇

31.08.2016  01:36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一个民族工作大省。青海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7.7%。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交流过程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和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青海省代表团副团长、省民宗委主任开哇借会演之际,向本刊记者介绍了这方面情况。

  △ 《彩虹儿女》精彩剧照(青海省代表团提供)
        记者: 您认为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举办有着怎样的意义?

        开哇: 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国家法定的大型民族文化活动。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少数民族文艺盛会,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各族人民良好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平台。

        文艺会演作为民族团结的盛会、民族艺术交流的盛会载入史册,成为了我国文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对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松赞干布》精彩剧照(青海省代表团提供)
        记者 :青海参加了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活动,您认为这对青海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开哇: 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过程,既是对我省少数民族文艺队伍创作能力和演出水平的全面检验与锻炼的过程,又是全面加强与兄弟省份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与学习的过程。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所提供的宝贵平台对我省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开阔视野、锻炼队伍、提高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参加文艺会演,既可以充分展示近年来我省民族文艺事业的最新成果和我省少数民族文艺的独特魅力,又可以展示我省各族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团结有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 《彩虹儿女》精彩剧照(青海省代表团提供)
        记者 :为参加本届会演,青海都做了哪些准备?

        开哇: 我们本着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要求,把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筹备工作作为当前做好民族工作、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接到文艺会演的通知后,我省立即组织节目遴选工作,在各州市上报的11台剧(节)目中,经省级专家评审后,将藏戏《松赞干布》、歌舞剧《彩虹儿女》两部剧目确定为我省的代表作品,并于2015年10月上报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经组委会专家遴选并报送主办单位批准后,正式确定这两台剧目为青海省代表团进京参演剧目。

        剧目确定后,我们又在提高节目的质量上下功夫,强化演员队伍建设,确保赴京演出阵容是我省最高水平。同时,力求优秀的剧目在参加会演过后也能长期在地方演出、流传,充分展示我省少数民族风采,共同为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 《松赞干布》精彩剧照(青海省代表团提供)
        记者: 青海省选送的两部剧目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开哇: 歌舞剧《彩虹儿女》和藏戏《松赞干布》此次能够代表青海进京参演,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土族是青海独有的世居少数民族,歌舞剧《彩虹儿女》以土族民俗为创作蓝本,以代表土族盘绣文化的绣儿(盘绣)和代表马文化的骢儿(青海骢)二人的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序幕》《绣·梦》《酒·缘》《恶·情》《暖·爱》《爱如彩虹》6个篇章的演绎,将土族独有的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农耕文化及酒文化融入其中,用艺术的手段、歌舞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歌舞剧创作手法新颖,全部歌舞段均为原创,通过多重表现手法映衬出主人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悠扬的山歌唱出了高原儿女的智慧,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诉说着土族儿女放眼未来、建设幸福家园的美好心声,充分展现了土族灿烂的文化,讴歌了人间的大美真爱。

        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则是以藏族的历史英雄人物为主人公,以本土化、民族化的人物故事体现民族情感与价值观。剧目主要讲述了公元630年至650年间,藏民族的伟大祖先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弘扬佛教、创制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度、鼓励众民开垦荒地、保护水利资源、派吐蕃子弟求学长安、与唐王朝联姻、开山修路以促进贸易等历史事实,重现了壮阔的历史画面,展示出坚韧的民族精神。本土化的题材、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和最典型的人物,更好地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更能激起观剧者的共鸣。

        众所周知,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藏民族也是其中之一。松赞干布开启了唐蕃联姻的先河,为唐蕃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架起了金色的桥梁,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及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这一思想在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彩虹儿女》精彩剧照(青海省代表团提供)
        记者: 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青海都取得了哪些成绩?近几年在文艺创作方面又有哪些成果?

        开哇: 自1980年国家决定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后,我省每届文艺会演都有参加。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我省的参演节目得到了专家及首都人民的欢迎和肯定;第二届参演节目《高原厚土》、第三届参演节目《唐蕃古道》、第四届参演节目《藏羚羊》和《热贡神韵》均获得了金奖。

        我省现有民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多年来创作生产了一大批民族特色浓郁、主题鲜明、题材多样的优秀剧目,有力地宣传了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热情讴歌了高原各族儿女团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近几年,我省积极鼓励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精品艺术的创作生产,坚持给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食粮。青海省政府连续举办了5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以“高原花儿红了”为主题,展现出河湟文化、江河源文化、热贡文化的特色,突出青海民间文化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努力打造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我省还举办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打造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这一青海特色文化品牌。少儿京剧《藏羚羊》在全国演出478场,经过专家评选,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上升为重点剧目,这是青海省的剧目首次入选精品工程;舞蹈诗剧《风从青海来》等一批作品相继创作上演;话剧《情满玉树》在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演出103场,反响热烈;民族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在全国巡演,彰显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未婚妈妈》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剧目奖;《血沃芳草》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节参演剧目奖。这些成绩的取得,进一步提升了青海的文化地位,打开了青海通向世界的门扉,为青海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松赞干布》精彩剧照(青海省代表团提供)
        记者: “十三五”期间,青海发展文艺事业的目标是什么?

        开哇: 我省发展文艺事业的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名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小康全面实现,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速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我们重点在以下5个方面力求新突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达100%。省、市州、县、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达标,实现村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县县有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服务内涵和品质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创作一批体现青海精神、高原气派的精品力作。文艺创作实现“五个一”,即每年打造一部好剧、出品一台好戏、出版一本好书、创作一首好歌、办好一次节会。到2020年,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一部剧、一台戏、一本书、一首歌和一个节,通过“五个一”工程,推动实现全省文艺事业的普遍繁荣。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明显进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标准达到100%。传统工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进一步健全,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格萨尔(果洛)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着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占GDP比重4%以上,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实现零突破,培育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企业超过100家。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位居西部前列,文化消费占城乡居民生活支出比重有较大提高。

        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开放格局日益完善。依托青海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大融之美·文化青海”的独特魅力不断彰显,文化“走出去”实现新突破,文化开放格局日益完善。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之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鼓足干劲、拼搏进取,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党的民族工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