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民生:建设广厦千万间 百姓安居笑开颜

13.02.2015  11:32

  改善居住条件历来是人们世代的重要追求。努力让每一个家庭同享“安居”阳光雨露,是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的执政理念。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实施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工程中,狠抓安居这个民生之要。通过实施大规模城乡安居工程,引导和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形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住有所居、住优所居的美好理想在高原大地不断落地开花,灿烂越来越多群众的笑脸。

  数据最具说服力:四年来,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45.4万套,全省城镇居民户均住房达到1.1套,人均自有住房面积由25.9平方米扩大到32.3平方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新建农牧区各类住房58.7万户,233万农牧民群众直接受益;历时五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新建和改造僧舍2.3万户。我省在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上实现了跨越发展。

  这是着力城乡安居、温暖更广覆盖的四年。一间间安居房洒下一片片爱的阳光,温暖了一个个困难家庭的世界。

  在西宁,从租住的28平方米阴暗潮湿的蜗居,搬进水电暖齐全、阳光通透的瑞景河畔家园公共租赁住房,孙洪延一家感受着安居的幸福。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从四口人家挤在潮湿寒冷的破旧煤房,搬进有地暖、有水厕的花园小区廉租楼房,破产企业职工董生财激动地说:“有了稳定的住房,我们的心里别提有多温暖、多踏实了。”

  从无房到有房,从危房到安居,从狭小到宽敞,从缺少抗震措施的土坯房到结构安全较高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新农房,我省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四年来得到极大改善,住房质量发生了巨大转变,和谐由住延伸,温暖由心传递,新生活从新住房开始起步。

  在刚察县瓦彦新宅游牧民定居点小区,漂亮的新房院落前,居民索南卓玛抱着孩子在快乐玩耍,草原之上的欢笑自一个个家庭传出、汇聚。

  “不烧牛粪用地暖,出门开车不骑马,生病就医在家门口。”入住刚察县沙柳河镇游牧民定居小区圣湖佳苑,47岁的藏族牧民思科如此概括他的新生活。

  从投资到建设,从分配到管理,这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四年。

  四年来,我省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青海省保障性住房准入分配退出和运营管理实施细则》等20余部政策措施,创新实施推进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启动实施了包括住房工程在内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覆盖从建设到后期运营管理的一整套安居工程政策支撑体系。

  同时,在与国家签订目标责任的基础上,我省连续四年自我加压,将入住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积极探索配售机制,实行“两房并轨”;探索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群众合作建房模式,实行共有产权制度。在保障房实施全过程中,严把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建筑用材、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关口。严格执行质量终身责任制、施工公示牌制度、永久性标牌制度和分户验收制度。在完善室内配套设施同时,注重建筑外观、色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安居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我省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成功发行50亿元保障房建设项目私募债券,去年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共同推行青海省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合作备忘录》,落实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贷款107亿元。

  有目共睹,过去四年,是我省城乡安居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期、竣工交付的高峰期、分配入住的密集期、工作成效最显著的收获期。从投资到建设,再到分配和管理,随着全省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农牧民群众实现了从无房到有房、从狭小到宽敞、从危房到安居的转变。

  时间记录经历,成绩见证努力。“十二五”的精彩答卷即将写进青海的辉煌史诗,而住有所居、住优所居的美好理想并未止步,我们看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发展和民生的良性互动中,青海在继续倾力绘就更加绚丽的安居画卷,奋笔疾书更加精彩的民生华章。(张海虎)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