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为农服务的“青海经验”

13.07.2016  11:06

2015年7月,种植枸杞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诺木洪村村民赵洪明在手机上看到干热风的预报,马上按照气象人员的提示提前浇水避免了上千元的损失。然而前一年,他就没有这么幸运,由于忽视气象部门的干热风预报,没有采取措施,只一个下午,枸杞叶片全部卷曲烤焦,一年的辛苦几乎白费。现在,气象预报、应对举措等等,赵洪明一条信息都不敢错过。

  今年初春三月,是农业区农民最为忙碌的季节。然而,家住海东市乐都区李家乡民族村村支书王有功看着全村干旱的土地发起了愁。气象部门在得知旱情后抓住有利天气实施两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和165次地面作业,3月20日,一场春季罕见的降水天气光临我省,滋润了旱象初露的干渴大地,王有功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灾害防御预报、牧区转场预报、虫草采挖期预报、枸杞晾晒期预报……适应生产生活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推出,科技含量也愈来愈高,气象“消息树”成为全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农牧民最关注的生产生活指南。

  而同时,青海省气象部门依托“三农”服务专项,因地制宣,土洋结合,提升全省农村牧区农牧业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破解农牧区、农牧业发展难题,总结出了自己的“青海经验”。

  情系农牧民安危

  夯实气象灾害防御基础

  青海地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山大沟深,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干旱、雪灾、暴雨、泥石流、雷电等气象灾害时常发生,每年气象灾害对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为有效提升农牧业气象服务能力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省气象部门依托‘三农’服务专项,加密气象观测站网,积极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省气象局副局长李凤霞说。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完善国家气象监测站网的布局,推进天地空一体化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全省气象观测站网密度由2010年的每万平方公里3.07个提高到7.54个,建立多个多普勒天气雷达,一般性降水、最高及最低气温准确率在2010年至2015年间分别提高了1.63%、7.44%、3.8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66.9%,形成了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报纸、农村大喇叭、LED电子显示屏以及微信、微博等多种手段并用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此外,自“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业务运行以来,实现了与三大运营商数据对接,成功开通了12379短信发布通道,自2015年5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全省各地共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000多次。并与国土、环保、交通、农业等12个部门成功对接,不仅第一时间服务农牧民和广大群众,更与各部门加强联动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不仅如此,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藏族自治州等地还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了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在传统发布手段的基础上,将党政领导、防汛责任人、涉农部门、农牧业气象服务对象及气象信息员纳入手机号码库,实现10分钟以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部推送到用户手中,并开发手机微信平台和汉藏语天气预报节目。

  加强部门联动

  精细化服务助力农牧业

  农牧业增产增收是农村牧区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省气象部门加强和农牧、民政、水利、林业等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全省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更加有力,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显著增强。

  李凤霞介绍,气象、农牧已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就人工增雨、防雹减灾、草原防火、病虫害监测预警、牧区雪灾预防等工作进行专题会商。在农时关键节点共同研判旱情、土壤墒情等,及时发出灾情预警信息。共同预测评估,发布粮油产量预报、载畜量预测和产草量预测。

  走进因发展特色种植业而远近闻名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金星村,连片的温室大棚整齐壮观,各家各户种植的人参果已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金果”。

  “我们马场垣乡虽是水果之乡,但是各种气象灾害也不少,大风、沙尘、霜冻等对温室种植影响很大,一不小心,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但是,有气象局这个好‘亲戚’,我们这几年基本是年年丰收,去年我收入在4万元左右。”种植户马祥莲说。

  为了做好金星村的人参果气象服务工作,县气象局在马祥莲的大棚里安装了一个七要素小气候观测站,积累气象资料,开展精准气象服务。

  同时,民和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涉农专家联盟,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当地气象部门更加紧与各乡镇繁荣合作,建立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服务信息很快就能传递到22个乡镇312个村的气象信息员手里,他们再根据实际进行指导分发,做到精准服务。

  民和县气象局局长李存福介绍,气象局还升级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与县电视台、农业、林业等部门签定了合作协议,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适时权威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信息库。

  2015年,在都兰县枸杞产业园区内新建了100亩气象科技示范田,安装了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和作物发育期实景观测系统,开展了黑果枸杞苗圃培育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和服务规范方面基础资料的收集及研究,并尝试开展柴达木盆地黑果枸杞苗圃培育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评估服务方面的研究。当地气象部门发布枸杞采摘期预报、晾晒期预报,受到种植户普遍欢迎。

  “依据各地气候、农牧业种植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牧业服务工作,才能受到群众欢迎,才能得到政府支持。”地处柴达木盆地枸杞生产基地的诺木洪气象站站长梁志勇说。

  2015年,省气象局争取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5400万元,用于气象为农服务、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标准化人影炮点专项建设。通过项目实施,积极融入我省现代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樱桃、核桃、蔬菜和生态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建设气象科技示范园,实现直通式气象服务。

  此外,青海省还在主要农业区建成了农牧业气象试验基地、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气象服务基地,安装自动气象站、小气候观测系统、自动土壤水分仪等自动化观测设备。统一开发了省、市(州)、县三级农牧业气象业务一体化服务平台。完成了主要农作物、设施或特色农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了春小麦节水灌溉、优良牧草种植及管理、枸杞低温冷害防治、设施大棚揭膜等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增雨防雹

  人工影响天气趋利辟害

  人工影响天气做为省气象部门的重点工作,在为当地农牧业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气象为农牧区趋利避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全省8个市(州)、39个县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作业面积为52.25万平方公里。作业区内共布设高炮157门、火箭177架、地面燃烧炉57台,每年租用两架飞机分别开展东部抗旱作业和三江源增蓄作业。全省人工防雹作业控制面积达到440万亩,约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东部农业区冰雹受灾面积,由2003年之前年均32万亩降至目前的年均19万亩。在夏秋季,布设在农业区各地山头的防雹高炮成为农民庄稼的守护神。

  “我们围绕需求,灵活采取方式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真正让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全省防灾减灾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支持保障。”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何生存说。

  2016年,省气象局加强和民航、空管部门和青海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的联系,与甘肃省气象局联合组织召开2016年青甘两省跨区域飞机人工增雨(雪)工作协调会,及早做好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准备工作。

  6至9月,气象部门将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253次,在三江源和黄河上游地区共组织实施飞行人工增雨作业5个架次,共飞行时长24小时7分,总飞行航程为1.2万公里。通过地面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三江源地区及黄河上游地区共增加降水24.58亿立方米。另外,从5月下旬至10月下旬,青海省还将在东部农业区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开展了防雹作业,共实施防雹作业2551次,有效减少了冰雹灾害对重点农业区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现在,青海省已逐渐探索出了有针对性的高原气象服务新模式,未来,更深入的服务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