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盛世兴水新华章——我省“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回眸

15.12.2015  09:33

  青海新闻网讯

  在历史的长河里,短暂的五年转瞬即逝。但对于青海水利而言,时间的年轮远不能用计量的长度来加以评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力推进,民生水利的泽被福祉,水生态文明的建设示范……使青海水利改革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显得异彩纷呈,耀眼夺目。

  这是一段充满艰辛探索的里程。从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出台,到我省“大投入、大水利、大发展”理念的确立;从逐年递增的水利投资,到水利改革的鲜活实践;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创建水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不懈努力……我省“治青理政、水为大政”的战略定位愈加清晰。

  这是一个收获丰硕成果的“季节”。从“一号水利工程”引大济湟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到黄河谷地水利综合开发的强力推进;从饮水安全工程惠及万民,到农田水利泽被良田;从防汛抗旱取得的明显减灾效益,到病险水库的强筋壮骨和中小河流治理的累累硕果……显现着我省“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谱写着青海盛世兴水的新华章。

   以水促发展: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2015年6月30日,这是青海水利建设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埋深1000多米的达坂山腹地,一条长达195米“钢铁巨龙”伴着山呼海啸般的轰鸣,突破复杂地质条件的重重阻隔,顺利到达贯通点,以长虹贯月般的气势宣告长达24.17公里的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最终实现贯通,使引大济湟这一跨流域调配水资源的战略构想变成了现实。激动泪花、欢呼的呐喊和震耳的轰响,汇成了青海水利建设最为辉煌的瞬间。

  “正是有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利好政策措施,才确保了青海水利从小项目、小投入、小发展向大项目、大投入、大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回顾“十二五”青海水利改革发展的轨迹,省水利厅厅长陈兴龙的阐述切中肯綮。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向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号召。沐浴着党的光辉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春风,青海水利阔步行进在水利大发展的春天。

  盘点2011年至2015年的水利发展里程,我省水利年投资实现了从46.08亿元到66亿元的快速攀升,“十二五”水利投资突破280亿元大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总投资,是“十一五”时期完成水利投资95.3亿元的3倍,创青海历史新高,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水利发展最快、投资强度最大、目标完成最好、改革全面展开的5年。

  在中央专项、省级配套、地方自筹、社会融资为一体的“大投入”水利投资体系的驱动下,引大济湟工程、蓄集峡水利枢纽、黄河谷地水利综合开发等一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民和河西沟、平安文祖口水库、湟中西纳川、湟源大华水库等东部城市群水源保障工程多点开花,黄河谷地、海南台地、柴达木绿洲3个大型灌区和10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齐头并进,中小河流治理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彰显生机,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区等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异彩纷呈,贵德现代水利示范县建设如火如荼,玉树灾后水利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一大批重点水利、民生水利、防洪抗旱、水保生态等工程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农区与牧区、城市与农村、区域与流域水利事业的协调发展,全省“大投入、大水利、大发展”的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围绕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水利发展新框架,编制完成的《全省水利发展战略规划》、《青海省防洪规划》、《青海省浅山干旱地区水利综合工程规划》、《青海省东部城市群水利保障规划》等40多项规划更是夯实了水利发展基石,蓄集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防洪等10项水利工程进入国家172项重大节水供水项目建设序列……治青理政、水为大政的理念进一步确立,统筹推进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四大区域水利发展的蓝图已然凸现。

  五年来,水利部门不断创新思想,水利改革得到进一步加强。水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6项减至8项,《青海省水利建设市场管理办法》等10余项水利改革管理制度使水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完善。314个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覆盖345个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新成立了230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逐步向全省推广,互助县沙塘川灌区和贵德县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一项项水利改革措施的强力推进,构建起了水利建设管理良性发展的机制保障。

  截至目前,一个东西部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南北部坚持保护修复并举的治水格局已显雏形,与“四区两带一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配套呼应,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提供可靠水利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对我省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提供了可靠的水利保障。

   以水惠民生:广大群众安享民生水利福祉

  水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保障民生。回顾这跨越发展的五年,民生水利的福祉不断向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现实的领域延伸,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共享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果。

  对于家居海拔4300米高地的玉树市隆宝镇搓桑村土巴老人而言,能在家中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是做梦都不可能想到的事情。然而,2015年藏区特殊原因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使这位72岁高龄藏族老人及周边6村510多名乡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你看,现在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自来水,实在是太方便了,实话要感谢党和政府啊!”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条件影响,人畜饮水困难向来是制约青海广大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质量的最直接因素。“十二五”以来,我省已累计投资30.2亿元,实施了960项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农牧区16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切实解决了影响他们致富奔小康最为关键的用水问题。据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星连文介绍,2015年,省水利厅在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内饮水安全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和省级配套资金7.5亿元,实施了298项藏区特殊原因饮水安全项目,全面解决了藏区六州33.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的问题。

  民生是立国之本,民富是为政之要。“十二五”以来,全省水利部门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在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的同时,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完成了黄河谷地、海南台地、柴达木绿洲3个大型灌区和10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开工建设了积石峡等4处水库灌溉工程,实施了26个小农水重点县、30项草原节水示范以及农村水电增效扩容等项目,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面积6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4.4万亩。引大济湟龙头枢纽石头峡水库、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全面建成,调水总干渠隧洞工程顺利贯通,扎毛、马什格羊、卡加、恰让、下湾等一批中小型水库相继建成,5年新增供水能力6亿立方米,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村水电装机3.06万千瓦,圆满完成了玉树地震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开展了黄河干流和湟水河、格尔木河、澜沧江等3条重要河流以及61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新建(加固)堤防(护岸)918公里,完成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调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实施了26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成了1个省级、8市(州)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和数据审核汇集系统。4条重点山洪沟治理、26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通过一大批民生水利项目的实施,努力形成了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使水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造福于民,为我省建设全面小康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水保生态: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东部河湟谷地,荒凉的山塬河谷绿色葱茏;西部瀚海大漠,沙生灌木林焕发着生命的原色;南部三江源,玛多县再现“千湖之县”迷人风姿……沐浴着构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曙光,秉承着“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理念,我省水生态文明建设高歌猛进,三江源头又重现出一派人水和谐的迷人景象。

  满眼绿色惹人醉,层林葳蕤入画来。站在同仁县南当山顶峰,俯瞰林木葱茏的隆务镇,使人赞叹不已的不仅是山下日新月异的藏城新气象,更是凸现于这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结合部那一抹令人心醉的生命绿。“我们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6平方公里,在这光秃秃的荒山上栽种了紫果云杉、紫叶梨、珍珠梅等30多个树种,现在116万株树木保存率95%,这也是南当山治理最成功的一个亮点。”在同仁县水利局水保站胡站长的介绍中,分明可以触摸到我省“十二五”水生态文明建设强劲的脉搏。

  水土不存,人将焉附?据调查,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35.4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9.05%,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5.2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3%。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

  “十二五”期间,全省水利部门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切入点,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保生态建设。实施了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全社会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涌现出了西宁长岭沟科技示范园、火烧沟流域,民和县城周边流域,湟中县县城及塔尔寺流域,同仁县南当山流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工程。

  摆脱“水少、水多、水脏”困局,走出一条“人水和谐”之路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五年来,我省出台了《青海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青海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规章和办法,全面建立了涵盖省、市(州)、县三级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省得到全面落实。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降低30%的目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0提高到0.489。开展了45个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监测,发布了《青海省重要及一般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第一批)》,西宁、格尔木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突破,西宁、德令哈、格尔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西宁特钢等3家全国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目标提前实现。

  水生态文明根植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沃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对于强化生态之基、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以来,我省开展了三江源区水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启动了青海省水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实施了西宁市、海北州两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创建了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扬起了奋飞的双翼。

  历史的长河,流淌着水利人憧憬的梦想;时光的年轮,镌刻着水利人执着的追求。这炫丽梦想的憧憬,在“十二五”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不舍追求的执着,在短暂的五年凝聚成为坚实的丰碑!

  伴随着砥砺奋进的铿锵步履,“十二五”水利建设已经圆满收官,承接着充满期冀的规划蓝图,“十三五”水利建设又将扬帆起航。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起点上,全省水利部门将以新时期治水方略为指导,肩负起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水生态保护体系、科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健全完备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系统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