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 三江源国家公园介绍

13.04.2016  10:59

  【范围划定】

  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淡水供给地,有着“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优化整合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赛5个保护分区,构成了“一园三区”格局,即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面积的31.16%。涉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12个乡镇,53个村。

  【目标定位】

  ——针对三江源生态保护任务重,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强的特点,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整体保护,统一功能区划,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

  ——针对三江源产业结构单一,生态保护对外开放和社会参与度较低的实际,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与精准扶贫整体脱贫相结合,建立牧民群众与国家公园之间共建共享的利益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把国家公园建成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

  ——针对三江源自然景观独特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典型性和原真性强的特点,充分挖掘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展示价值,把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通过艰苦实践、开拓创新,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努力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

   长江源园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长江源园区以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流域为主体框架,包括长江源头区域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该区域海拔高度4200米以上,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大面积原始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原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的主要集中繁殖地和迁徙通道,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天堂”。作为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分布境域】

  地处三江源腹地的长江源园区,位于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东至曲麻莱县的索加-曲麻河自然保护分区东界,南至可可西里保护区和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南界,西至可可西里保护区西界,北以昆仑山脉为界。园区面积9.0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3.35%。涉及治多县的索加乡、扎河乡,曲麻莱县的曲麻河乡、叶格乡,共15个行政村21143人。

  【功能区划】

  核心保育区:区内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同时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涵盖以上保护区的大部范围,楚玛尔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也在其中。经现状评价,将两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全部、缓冲区的部分范围划入核心保育区。

  生态保育修复区:以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相对集中的中度以上退化草地为主,尽量成片划定,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开展以自然修复为主、积极人工干预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严格限牧禁牧要求,加快草地生态修复。

  传统利用区:将中高盖度草地面积占比大、草场资源承载力较好、生态状况保持稳定,具备生态畜牧业发展条件的地块,相对集中、成片划定,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提高畜牧业产值,保护传统文化。

  游憩体验和居住服务区:包括园区现有4个乡15个村的城乡规划建设用地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主要用于民生改善设施建设、保护站点建设和环境宣教、探险旅游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是国家公园建设的支撑基点。

  【保护目标】

  重点保护现代冰川、冰缘冻土、冰川遗迹、高海拔湿地、草原草甸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野牦牛、藏野驴、棕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保存好青藏高原最完整的高原夷平面和密集的、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湖泊群。突出对中度以上退化草地、沙化地的修复。创建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打造“野生动物天堂”展示平台,搭建长江源科考探险廊道。

  【自然资源】

  草地资源:园区植被类型多样,主要以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草甸为主,区系成分相对简单,以线叶嵩草、小嵩草、高山嵩草、藏蒿草和紫花针茅为主,植被稀疏,覆盖度小,草丛低矮,层次结构简单。

  森林资源:共有林地面积252.52平方公里,全部为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呈零星小片,在河谷和山地阴坡多分布有以金露梅、银露梅等为主的灌木。

  水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水资源,区内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区内冰川主要为大陆性现代冰川,据2014年数据统计,共发育有429条冰川,冰川储量为71.33立方千米,是众多湖泊以及通天河及长江一级支流楚玛尔河、当曲等的重要补给源泉。

  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2.32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内陆滩涂。区内有大于0.5平方公里的湖泊约160个,尤其是高海拨湖泊群湿地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湖泊群不仅滋润着动植物的生长,更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生物多样性:园区内植被区属于中国植被区划中的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主要分属于三个亚区,即高寒草原地带、高寒灌丛草甸地带、高寒草甸地带。草场植物总种数有150多种,以矮蒿草、线叶嵩草、小嵩草等为主。著名的中藏药材有红景天、冬虫夏草、雪莲、羌活等。此外,淀粉植物蕨麻、香料植物瑞香、蜜源植物岩忍东也较为丰富。

  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白唇鹿、藏野驴等16种,国家二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盘羊、岩羊、藏原羚、藏棕熊等53种,省级保护动物斑头雁等32种。国家2级濒危鱼类1种。

  【旅游发展】

  园区虽然地广人稀,却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唐藩古道经由此地,第十世班禅大师由此进藏,自古以来就是青、川、藏三地的重要贸易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康巴藏人的文化贸易中心。昆仑文化、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在这里有深厚的淀积和深远的影响。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层面的观览和生态体验价值。

  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性的前提下,依托园区现有的山水自然脉络和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突出以点为主,以线为辅,点、线结合的体验观光模式。点主要展示长江源头自然生态风光、藏族文化和昆仑文化等,线以青藏公路两侧的野生动物寻觅观览、自然景观观览、探险考察、高原体验等为主。

  [1]  [2]  [3]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
在实践中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重在行动,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