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观察:尽职尽责干好“第一书记”

07.03.2016  07:44

  “第一书记”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加强基层党建、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准扶贫、带领群众致富、兴办实事好事等重任。因此,“第一书记”要沉下心、俯下身,不负群众和省委的希望。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下,不少贫困地区在谋求改变、消除贫困的过程中,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致富之路。为进一步强化扶贫一线的领导工作,加快贫困村整体脱贫步伐,我省选派“第一书记”进驻全省1266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对于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第一书记”是从“上面”来的,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加强基层党建、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准扶贫、带领群众致富、兴办实事好事等诸多重任。这次的1266名“第一书记”,除本省领导干部外,还有部分来自中央和国家部委机关。派驻时间以完成治穷、治弱任务为限,每个批次驻村时间不少于1年。完成帮扶任务的,可整建制撤回,结对关系保留一定时间,做好后续巩固提高工作,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队伍不撤、干部不换。因此,“第一书记”要沉下心、俯下身,不负群众和省委的希望。

  干好“第一书记”,要把村级党建抓在手上、抓出成效。村级党支部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第一书记”,首先应该当好党建指导员,着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抓好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建设,培养建设一支乐于奉献、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队伍。

  干好“第一书记”,要把加快脱贫步伐作为重中之重。青海贫困地区分布范围广,贫困人口多、程度深,返贫问题相对严重。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既有生态脆弱、历史发展积淀不丰厚等客观因素,也有农牧民劳动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等主观因素。青海农牧区贫困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不能把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扶贫攻坚政策变成农牧民饭碗里的“肉块块”、口袋里的“票票子”,关键就看选派的“第一书记”能不能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精准发力,组织调配一切可用资源完成扶贫开发任务。当前,老百姓治穷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第一书记”要下大力气摸清村情,理清思路,与村“两委”一道找准一条适合村情的致富路子,科学制订发展规划,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干好“第一书记”,要把维护藏区和谐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青海是除西藏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6个在青海,藏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可以说,没有藏区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省的和谐稳定。“第一书记”应当增强敏锐性,坚持走村串户、仔细排查矛盾纠纷,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及时处置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主动化解各类矛盾,从长远和根本着手制定完善好稳定工作的规章制度,维护好藏区社会和谐。

  干好“第一书记”,要始终维护好作风形象。选派行政村第一书记,既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基层基础的需要,又是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第一书记”应当认真履职尽责,把“好干部”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补足精神之“钙”;廉洁自律,严格约束自己,做纪律最严的表率;敢于担当,做作风最实的表率,努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做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念兹在兹的是亿万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谋划的是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如今,“十三五”规划已经起步,愿“第一书记”坚定信心,尽职尽责,以辛勤努力,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