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连堡人分享绿色红利

03.04.2018  11:20

  青海新闻网讯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古这句老话就阐述了人们的一个生存之道。然而生活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连堡乡那片大山坳里的人们,曾一度认为这是一句忽悠人的话。直到40年后的今天,人们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3月11日,当记者穿过修在峭壁和半山腰的公路,到达沙连堡乡冶一村时,这个坐落于山坳中的村落,丝毫没有冬去春来的迹象,依旧保持着严冬里的沉寂,唯独能带给人一丝欣喜的是沙棘树上,那些如黄玉搬透亮的果实。

  对于一个外来客来说这沙棘果的美,是一种用于欣赏的美,而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这一美的含义则是改变生活的美。

  “去年我家靠采卖沙棘果挣了五万多元钱,均摊下来一个人挣了一万多元钱。”从小就在沙棘林边长大的马龙,成家后一直在外面打工,一年下来能存个两三万元钱就已经很满意了。但从2014年开始,随着沙棘果收购商的出现,面对高额的回报,马龙和同村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上山采黑刺果,在年底两个月的采果期里,每人每天能挣250多元钱,是外出打工收入的一倍多。

  “这对于我们来说等于是白送来的钱,满山到处都有成片的沙棘林,只要自己放勤快一点随手一摘那就是钱。3年时间里我靠这个挣来的钱买了一辆汽车,娃娃们日常的生活开销也都从这个钱里出,日子过得不那么紧巴了。”

  冶一村东西两侧被大山阻隔,山坡上成片的沙棘林就像是巨大的补丁,面积少说也有260多公顷。面对大自然的馈赠,马龙和他的乡亲们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农活”模式,“每年11月前无论人在哪里都会赶回来摘沙棘果,”在他们看来这已经和每年收麦子一样,是一个必须去完成的劳动,兜里揣上了“摘果钱”这才算是结束了这一年的奔波。

  马龙如今找到的这个新营生,源于40年前国家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冶一村几乎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沙棘林,都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后人工种植的,而整个化隆县百分之七八十的沙棘林,也源自这项生态保护工程。

  40年后的今天,人们能够获得大自然赐予的回赠,又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这项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恢复和保护的进一步加强。但更多的是人们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生存的根本,反之则是唇亡齿寒。”

  曾是这里老护林员的郭宏文,如今已经在化隆县林业局工作,对于眼前的变化他只说了四个字:“早该如此”。

  在退耕还林工程开始之前冶一村地少人多,人们秉持着吃不饱就开荒的思想,“当时整座东山三分之一都开垦成了耕地,土壤厚度不足40厘米的地,粮食亩产超不过150公斤,导致的后果就是产量越少越开荒,越开荒产量越少的恶性循环。”郭宏文回忆道,当年环境恶化到山坡植被退化到,风一吹就是漫天黄沙雨一下就是泥石流的境地。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冶一村所在的这片山坳,不仅植被已经得到了恢复,更是实现了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以前头顶只有麻雀和喜鹊叫,现在多了好多新的‘音律’,夏天你还能看到曾经消失已久的粉蝶、凤蝶等蝴蝶品种,在沙棘林中也能看见野鸡、斑鸠,运气好还可以遇见狐狸。”作为老护林员,郭宏文面对曾经守护的这片地方恢复了原来的样貌,不禁感慨万千:“大自然是非常慷慨的,只要你能给予它一点呵护,它就能给你一份丰厚的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