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火烧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起到美化和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效果

29.10.2014  10:54

              西宁市火烧沟流域位于城市附近,沟口正对109国道南路,下游为正在兴建的西宁市海湖新区,由于沟道水土流失严重,暴雨洪水集中,给下游市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为此,通过开展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建设,结合绿化美化工程,高标准建设城郊生态型小流域,在达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起到绿化美化城市、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效果。

          该流域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湟水河南岸,属湟水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总面积13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2.38km2,占流域面积的85.79%,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黄土沟谷地貌和高山地貌,土壤侵蚀种类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壤侵蚀模数达6000t/km2.a。流域内坡陡沟深,沟壑纵横,沟壑密度3.0km/km2。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流域内植被稀疏,治理前植被覆盖率仅为14.5%,地面组成物质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土体深厚,黄土下部为红板岩,多年平均降水量480mm,降雨主要集中于6~9月份,且降雨集中,多以暴雨出现。

          根据预防保护与治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火烧沟流域土壤侵蚀主要为坡面暴雨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的特点,按照因害设防、节约保护和综合治理以及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近城坡面营造水土保持林,各级沟道内修建小型拦蓄工程,形成从上游到下游、从坡面到沟道坡沟兼治、层层设防、立体防护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结合绿化美化工程,高标准建设城郊生态型小流域。

          措施布局为:在流域中高位浅山区和低位浅山区土层较薄,并有红土层出露的宜生态修复的区域实施围栏封禁措施;在沟道狭窄、比降较大、侵蚀严重的沟道内修建石谷坊,加强治沟工程建设,以抬高侵蚀基点,控制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坡面是径流产生的主要源地,其地貌特征、地质条件、土层厚度等立地条件较好,以造林为主,其中乔木林树种以河北杨和云杉为主,灌木林以柠条为主。由于流域出口正对109国道南路,紧邻海湖新区,对沟口两岸的近城坡面进行高标准工程造林,尤其在主沟东坡有盘道水库西干渠控制,林种以乔木林为主,在达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起到绿化美化城市、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效果。

          在治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资金管理,狠抓工程质量。截止目前项目四期计划全部完成,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19km2,其中完成水保造林3906.34hm2(乔木林384.9 hm2,灌木林3521.44  hm2),封禁治理5712.68  hm2,谷坊143座,完成总投资3006万元,其中完成中央投资2405万元,地方投劳折资601万元。

          火烧沟小流域通过这几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在治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资金管理,狠抓工程质量,通过营造水保林、实施封禁措施、沟道治理工程,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增加,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19  km2,其中完成灌木造林3521.44  hm2,乔木造林384.9  hm2,封禁5712.68  hm2,浆砌石谷坊143座,完成总投资3006万元,其中完成中央投资2405万元,地方投劳折资601万元。

          通过这些措施的建设,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各项措施共拦蓄泥沙469.82万m3,拦蓄径流76.87万m3,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涵养了水源,减轻了地表径流和冲刷,促进了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沟道工程的实施,减轻了洪水、泥石流危害,保障了西宁市海湖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道路、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