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农业生产与作物品种改良状况

28.11.2014  11:42

      根据农业部“948”项目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的要求,我们于2009年10月对泰国农业生产和科研情况进行了考察,重点考察了泰国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及品种改良状况,旨在掌握东南亚国家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与新品种应用情况,为湖北省农业生产与作物育种工作服务。

  1. 泰国农业概况

  泰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约153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0%。全国有可耕地面积约224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1%。水稻、玉米、木薯、橡胶、甘蔗、蔬菜、绿豆、麻、烟草、咖啡豆、油棕、椰子等为主要作物。在农用土地中有59.12%用于稻谷生产;有23.18%用于种植高地旱地作物(玉米、木薯、高梁等):有9.16%用于种植果树。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164hm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由此可见,农业在泰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泰国享有“东南亚粮仓”的美名,是亚洲惟一的粮食净出口国和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泰国的大米、木薯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橡胶名列第三,鱼产品出口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泰国的十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占6席,占出口总值的40%。

  迄今为止,新开发的水产品、畜产品、水果、蔬菜及花卉植物等已日益成为泰国农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泰国已成为亚洲第三大海洋捕捞国,渔业产品跃居泰国农业产品出口的第四位。在饲养业方面,鸡、鸭、肉、蛋等畜禽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量越来越大。泰国冻鸡、鸡蛋、冻虾等冷冻制品的出口已跻身于世界十大出口国之列。另外,泰国在水果罐头和蔬菜市场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泰国菠萝罐头已占据世界市场的35%,蔬菜的进口量也在日益增加。

  2. 泰国主要农作物生产与品种改良

  泰国主要农产品有大米、甘蔗、木薯、橡胶、玉米、水果、蔬菜等,是世界头号大米和木薯出口国,出口的大米和木薯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5%和85%。农业收入的60%来自农作物,其余来自水产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粗加工和农业服务。

  2.1水稻

  水稻是泰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泰国的稻田共计1078万hm2,约占泰国土地总面积的1/5,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2:从事水稻生产的有400万户(约2400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4。稻米年产量近3000万t,占全球稻米总产量的7%~9%;年出口量在700万~1000万t之间,占世界稻米贸易总量的25%~35%,是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国,出口金额在18亿~30亿美元之间。稻米产业在泰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1.1水稻生产2006年泰国水稻种植总面积为1078.47万hm2,其中东北部种植面积最大,为533.47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l/2;北部和中部分别为257.53万hm2和250 47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23.9%和23.2%;南部地区种植面积最小,仅占3.4%。单季稻2006年种植面积为920.00万hm2,双季稻种植面积158.47万hm2,分别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5.3%和14.7%。单季稻的主要产区依次为东北部(522.93万hm2)、北部(204.20万hm2)、中部(159.00万hm2)和南部(33.87万hm2):双季稻的主要产区依次为中部(91.47万hm2)、北部(53.33万hm2)、东北部(10.53万hm2)和南部(3.13万hm2)。2006年泰国稻米总产量为2965万t,各稻区产量依次为:东北部1066万t(占36%)、中部937万t(占32%)、北部873万t(占29%)、南部89万t(占3%)。2006年单季稻总产量2290万t,占当年水稻总产量的77.2%;双季稻总产量675万t。

  泰国水稻的单产水平总体不高。相对而言,中部和北部要高于东北部和南部。2006年全国单季稻的平均单产为2487.50 kg/hm2。其中,中部和北部的单产分别为3331.25 kg/hm2和3162.50 kg/hm2,南部和东北部分别为2368.75kg/hm2和1975.00kg/hm2。2006年双季稻的平均单产为4262.50 kg/hm2。各稻区的单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4450.00kg/hm2、北部4256.25 kg/hm2、东北部3031-25kg/hm2、南部2968.75kg/hm2。水稻生态类型有低洼田雨养水稻(水深小于0.5m)占77%,灌溉稻占15%,浮稻和深水稻(水深超过0.5m)占5%,旱稻占3%。

  泰国水稻生产分成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雨季从5月到10月;旱季从11月到次年4月,属于跨年度种植。其播种时间主要取决于灌溉条件。头季稻(雨季)中的低洼雨养稻田5~6月播种,有灌溉条件的稻田7~8月播种,因而收获期很长,有的地方品种迟到12月才收割。二季稻(旱季)一般在12月下旬播种,次年3~4月收割。雨季大约有50%的稻农种植传统的高秆水稻品种,平均产量为1900kg/hm2;旱季大部分灌溉稻采用高产的半矮秆改良品种,平均产量为3700 kg/hm2。

  泰国水稻主推品种都是常规籼稻品种。北方稻区推广的品种有彭士洛601、彭士洛602、彭士洛2号,特别是彭士洛2号,这是一个有香味的籼稻品种,在北方稻区的种植面积超过50%。KDML105是一个米粒细长、透明、香型的籼稻品种,在清迈已经种植了35年,在全国种植面积很大,是加工出口米的原料。泰国稻农具有很强的市场质量意识,质量不好的品种,卖不出好价格,他们不种质量差的品种。科研单位选育的新品种,邀请稻农参与品尝米质,把稻农评价作为衡量品质审定的依据。更重要的是泰国在水稻技术推广上坚持抓好种子生产,在全国建立了23个水稻种子生产中心,种子生产中心按照技术要求提纯复壮,严格做好除杂去劣的种子繁殖,以保持品种优良性状。有的品种在生产上使用年限长达50年,但仍受稻农青睐,仍是加工出口大米的最佳原料。目前,泰国水稻育种重点是水稻品质、产量和抗性,选育米质优,需肥少、需药少,抗病、抗虫性强的品种。

  2.1.2品种改良泰国水稻主要是常规稻品种,占98%以上,杂交水稻不足2%。尽管如此,由于杂交水稻产量水平高和种子的生产经济利益大而促使杂交水稻推广开始增长,但是由于杂交稻品质相对较差,推广的进度较慢。20世纪60年代以前,泰国的水稻育种主要是采用纯系选择法从地方农家品种中选优培育,目标主要是提高稻米品质,尤其是米粒长度。60年代中期,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等方法应用到水稻育种上,主要是选育适合灌溉稻区的非感光品种,并应用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品种材料来提高单产和抗病虫能力。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但进展缓慢。90年代末水稻生物技术研究起步,科学家试图通过分子技术导入抗病性基因,但由于考虑到安全性问题,目前还停留在产品试验和观察阶段。当前几个主要的推广品种是RD6(1977年育成)、KDML105(1959年育成)、SPR60 (1987年育成)、RD23(1981年育成)、RDl0(1981年育成)。尤其是KDML105是1959年从泰国地方农家品种中系选出来的,籼型,耐旱,耐酸碱土壤,米粒细长、透明,食味香,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该品种已在生产上应用了近50年,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主要原因是米质特优。但由于长期种植,品种退化严重,抗病能力下降,目前重点是增强其抗病性。另外,鉴于种子市场小和利润低,仅有很少的农业公司从事种子生产和提纯,大部分种子由农民自己提纯。由于泰国地处高温、高湿的热带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但同时又需要强调稻米的品质,因此,抗性品种的选育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品种改良是泰国稻作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品种改良上,他们始终注意品质优先,符合品质标准的才能进入区试和审定,否则即使产量提高再多也不应用于生产,因而1959年推出的优质香米品种“好茉莉”(Hommali)现在仍然是泰国主要的应用品种之一。为了防止“好茉莉”退化,泰国的水稻研究中心、试验站非常注重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每2~3年更新1次,从而确保高档优质大米的品质。

  2.2木薯

  木薯是泰国仅次于稻米与甘蔗的第三大作物。木薯是在1786~1840年间从马来西亚引进到泰国南部之后又扩大到全国的。目前主要种植在东北部,那洪地区占总产量的57%,其次是中央平原,占总产量的31%。泰国的木薯加工最初是从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学习来的小规模制造技术。后来随着市场对木薯淀粉的需求不断提升而引入西方的先进设备进行生产。

  木薯特别耐旱,可以在泰国几乎所有类型土壤中生长,加上其对养分需求不高,使其种植面积从1973年的40万hm2发展到1990年的50万hm2,总鲜薯产量从630万t发展到2000万t。泰国木薯播种时间有两期,一期在11月到翌年1月,称为旱季前作物;另一期在2~4月,称为雨季前作物。其生产期为10~12月。木薯产量在亚洲居第二位,但单产最高。20世纪60~80年代中期,亚洲木薯年增长率为4.8%,这主要是由于泰国和印尼生产硬颗粒供应“欧共体”。这两个国家木薯产量共占亚洲产量的75%和出口额的90%~95%。从1961到1986年,泰国木薯种植面积从10万hm2猛扩至1100万hm2,平均年增加13%。但90年代时,产量增长率下降,这是由于面积虽有增加,但因品种单一,只有RAYONGl号,导致单产下降;目前泰国正在努力开发新的木薯品种如RAYONG3、RAYONG60、RAYO NG90、RAYONG5、KASET SART50和SRIRACHAL等。80年代,泰国木薯发展受到3个因素影响:一是政府导向,限制硬颗粒型出口,将较肥沃的木薯种植地用于种橡胶、玉米和其他经济作物;其次是工业发展占地,使木薯种植只能向边缘地区发展,第三是“欧共体”市场硬颗粒型木薯跌价。泰国的干片和硬颗粒型于1982年时占木薯用量的88%,但到1992年时降为70%,这是由于木薯制淀粉业的兴起,其占木薯用量从1982年的12%升至1992年的28%,同时变性淀粉业也发展了。泰国农业经济研究院成立了发展木薯委员会,负责制定木薯发展计划,提升木薯生产力,开拓销售市场。该委员会预计,未来几年间市场对木薯的需求量将增至3400万~3700万t,目前泰国木薯的年产量为2600万t,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增加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该委员会将制定三期计划,使农民和经销商了解政府的作用和木薯市场将来的发展趋势。

  木薯产业政策由泰国农业合作部农业经济办公室负责制定,商业部以及其他组织负责配合木薯发展研究,改良木薯品种,提高单产。2007年通过改良19.20万hm2土地,使木薯单产达到31.25t/hm2,其他未改良地木薯单产达到21.25t/hm2。加强木薯种植的研究和开发,以增加本国木薯竞争力,加强培育新品种,提高除草技术等,研究如何进行早、中、晚品种搭配和调整收获时间等。

  泰国木薯资源非常有限,遗传多样性狭窄。为了改善这些地方品种,并扩大遗传基础,该国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品种,主要来自拉美从维尔京群岛。此外,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每年为其提供资源,这大大增加了该国木薯的遗传多样性。

  2.3甘蔗

  泰国目前是世界第六大糖生产国,排在巴西、印度、欧盟、中国、美国之后,产糖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现有46个制糖厂,分布在北部(10个)、中部(18个)、东北部(5个)、东部(13个)。糖厂生产量在3000~6000t/d。甘蔗单产约45t/hm2,甘蔗含糖量约12%。制糖期在每年11月至翌年1月。泰国甘蔗及糖产量于200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分别达7407万t和728万t。2005年泰国甘蔗和糖产量分别为4669万t和483.5万t,比2002年产量减少37.0%和33.6%。目前泰国约有107000个甘蔗小种植户。糖厂自己不种甘蔗,但与蔗农签定种植和收购合同。东北部地区的蔗农一般在10~11月份种植甘蔗。东中央平原区11~12月份种植,北部水浇地区12~4月份种植,北部靠雨水地区则在5~6月份种蔗。在西中央平原区、水浇区1~3月份种蔗,靠雨水地区则在5~6月份种蔗。虽然各地区的甘蔗种植时间各不相同、品种不同,但生长期一般约为10~14个月。甘蔗一般仅种植一年或宿根2年,因此有利于根据世界糖价的变化较快地调整种植面积。泰国糖业在过去20多年里得到了稳步发展,目前是世界糖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糖业已成为泰国一个主要的支柱产业,在泰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年出口及国内销售收入达12.5亿美元左右,蔗农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0万人。

  国际糖价迅猛上涨激发了泰国东部甘蔗主产区的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预计2009~2010年泰国的甘蔗种植面积将增至97.92万hm2,甘蔗产量有可能上升到7053万t。

  2.4玉米

  泰国是东南亚玉米主要进口国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泰国的玉米主要用于出口,但到90年代,随着国内饲养业的迅速发展,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得不从中国、阿根廷、美国等国家进口。玉米是泰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发展非常迅速。20世纪50年代只有78万hm2,80年代上升到1749万hm2。在泰国,80%左右的玉米是在雨季初期(3~5月)雨养条件下播种。少部分在雨季后期(7~8月)播种,可灌溉的水田也可以在干旱季节(11月至次年2月)播种。

  由于泰国的玉米品种Phraputtabat(PB)易感玉米霜霉病,在20世纪70年代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危害。为了选出抗霜霉病的品种,泰国农业大学于1969年开始组建Suwanl群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选择抗霜霉病的种质资源,并用轮回选择法进行改良,经两次轮回选择之后,于1975年开始推广。1979年早熟的抗霜霉病开放授粉品种也开始推广。80~90年代又相继推出了3个群体改良种Suwan3、Suwan5和Nakhom Suwanl。与此同时,泰国农业部也推出了抗霜霉病品种ThaiDMR6。到90年代泰国玉米总面积有所下降,但总产量却变化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杂交种的推广。平均单产比80年代增加了494 kg/hm2,其产量提高主要归功于品种改良和栽培水平的提高。从80年代开始,泰国杂交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为2130hm2(占总面积的0.1%),1996年杂交玉米面积增加到1075万hm2(占总面积的77.5%),其年增长率为5.26%,产量也从1981年的2356kg/hm2增加到1995年的328gkg/hm2。泰国杂交玉米的选育工作最先是泰国农业大学于1978年开始的,几年之后,一些私人种子公司也开始了杂交玉米的研究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选育优良自交系,培育优质、稳产、高产的优良杂交种供生产开发利用。

  20世纪80年代,三交种、双交种和其他非常规杂交种在玉米生产中占很高比例,但1990年代中期单交种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因为单交种有较高的产量潜力,抗旱、抗虫性好。1995年杂交种种植面积为92.6万hm2,占总面积的69.4%,其中单交种种植面积为76.0万hm2,占杂交种面积的82.1%。1996年杂交种种植面积为107.5万hm2,占总面积的77.5%,其中单交种种植面积为91.5万hm2,占杂交种面积的85.1%。

  1987~1996年这10年该国玉米杂交种特别是单交种产量比过去10年明显提高,产量联合试验表明杂交种的产量每年都在增加,最高产量比对照Suwanl增产28.1%~61.0%。在这10年中,头两年产量最高的是三交种,但后几年产量最高的一直是单交种,其平均产量为9.0~9.5t/hm2。单交种用种量少,产量也比自由授粉品种高35.4%,比其他杂交种高4.2%,其纯利润为6445株/hm2,比自由授粉品种高52.7%,比其他杂交种高7.3%。另外单交种的发芽率、幼苗活性都很好,用机械单粒播种很少产生弱苗。

  2.5橡胶

  泰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橡胶生产国之一。全国76个府中有52个府种植橡胶,近几年的种植面积在200万~230万hm2左右,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5%,种植面积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尼,排在第二位。传统的橡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近年来逐渐开始在北部和东北部扩大种植。泰国是世界第三大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橡胶年产量约250万~300万t,占全球橡胶总产量的1/3。所产橡胶绝大部分供出口,年出口量占全球橡胶出口总量的40%~45%。

  2006年,泰国橡胶种植面积229.47万hm2,比2005年增长5.5%,其中,南部地区种植最广,共17533万hm2,占全国橡胶种植总面积的76.4%,与2005年持平,其余依次为中部(占11.5%,增长5%)、东北部(占10.7%,增长53%)和北部(占1.4%,增长102%)。2006年泰国橡胶地中可割胶的面积为174.40万hm2,其中南部占85.2%,中部占10.5%。东北部占4.2%,北部占0.1%。

  2006年泰国橡胶产量309万t,比2005年增长4%。其中、南部产量266万t,增长2.9%,占全国总产量的86%;中部产量31万t,增长5.8%;东北部产量12万t,增长26.7%;北部产量2708t,增长27.1%。橡胶产量排名前5的府分别是:素叻他尼、宋卡、董里、洛坤和陶公,这5个府的橡胶产量占泰国橡胶总产量的50%以上。

  2.6蔬菜

  由于气候原因,泰国蔬菜种植的品种较为单一,产量偏低,种植面积有限。泰国本土主要种植辣椒、茄子、大白菜、空心菜、芦笋、玉米笋、豇豆、苦瓜、南瓜、黄瓜、西瓜等。十字花科喜冷凉蔬菜、莲藕和部分喜温蔬菜主要靠进口,进口国主要是中国。目前,我国抓住中泰果蔬贸易实行零关税的机遇,云南对泰国蔬菜出口迅速增加,云南生产的根茎类、叶菜类和茄果类等20多个蔬菜品种在泰国受到了欢迎。随着昆明到曼谷的昆曼大通道的贯通,由昆明出口到泰国的蔬菜量也将日益增加。

  泰国虽然蔬菜生产有限,但蔬菜资源十分丰富。泰国热带蔬菜研究中心隶属于泰国农业大学,专门负责征集全世界蔬菜种质资源,并进行资源的评估、鉴定与保存。同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该库现存有117个种类,14448份蔬菜资源。建有50年长期库和10年中期库,长期库为-196℃的种子库。泰国的蔬菜研究主要集中在泰国农业大学等部属大学和科研院所,泰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在蔬菜有机栽培与推广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全国近1/3的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来源于该校;蔬菜新品种的选育主要是泰国农大热带蔬菜研究中心、泰国正大、正泰公司等单位,蔬菜生产有农民自发和农场主承包两种形式,农民使用的蔬菜种子多数来源于种子公司。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a.粮食作物研究所;b.科技处;c.经济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