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库:为有脱贫多壮志 敢教泽曲换新天

26.03.2019  09:2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大考”正步步临近,脱贫攻坚掀起的浪潮正在泽曲大地洪波涌起。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我省1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平均海拔3700米的泽库县,由于生态脆弱,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使得地域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程度深。

  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尽管有诸多先天弱势,但泽库县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作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泽库县委书记张文生的回答斩钉截铁。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现状,创新推广“拉格日模式”生态畜牧业,实现牧业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挪出穷窝,解放劳动力,接轨新时代发展步伐;支部引领,不等不靠,破零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至今年初的两年来,泽库县累计脱贫4504户1800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7.65%下降到3.93%;今年将完成剩余719户2542人脱贫,最后9个贫困村退出贫困线。在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泽库各级政府有作为能担当的的具体体现,是牧民日益增强的幸福感、获得感。

  有机生态畜牧业: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多年前,当泽曲草原生态亮起“红灯”,牲畜存活率连年低下,生活在这片草场上的牧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畜牧业进行深刻反思。

  泽库县可利用草场面积61.9万公顷,人均草场面积不足8公顷。回想10年前或更早时,传统畜牧业观念已深入骨髓,牛羊数量一直是牧民衡量经济效益的唯一标准。特别是草场确权分户承包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已不再继续,得不到修养的草场已不堪重负,草原生态随之急剧退化。

  面对如此困境,泽曲草原的牧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生产模式,才能在困境中蹚出一条路,才可能有希望顺利完成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升级,并适应现代有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变革。

  2011年初,全省牧区开始推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泽曲草原,拉格日牧民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拉格日有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组建,解放了草场和劳动力,并在2012年分红51万元,演绎出生态保护和生态效益鱼与熊掌兼得的传奇。时至今日,“拉格日模式”已完成全面升级,并衍生出“拉格日模式2.0版”。

  阳春三月,泽曲河畔依旧风刀雪月。走进位于县城东郊的东科日有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畜棚外的草场上,壮硕的牦牛依旧毛色鲜亮,初生的牛犊蹦蹦跳跳,忙碌的饲养员们进进出出,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我们夏天在草场上放牧,冬天就在畜棚里饲养,这样一来,草场就能慢慢恢复,有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这条路——我们没走错。”作为合作社的“股东”和饲养员,拉旦加此时显得非常忙碌。

  2011年,村里组建合作社,拉旦加将自家33公顷草场和仅有的十几头牛作为股份入了股, 2016年,合作社吸纳拉旦加父子做饲养员,还让他的老伴措姆当上了合作社的挤奶员。去年,算上股民的分红,加上一家三口的“工资”和其他收入,全家人的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

  易地扶贫搬迁:挪出“穷窝窝”,找准致富路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往往不失为直接、有效的办法。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谓是脱贫攻坚战役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扶贫安置点不能沦为空壳,要让牧民能挪出“穷窝”,更要为他们能致富找出新路子。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泽库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建设新村38处,搬迁贫困户3999户15200余人,占全县贫困户的76% 、贫困人口的77.5% 。

  在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内的安置点, 713户藏式风格院落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县城东郊,走在四通八达的硬化路上,文化广场、幼儿园、环卫设施不一而足,推门走进居民的院落中,水、电、网、厕都已齐备。

  就在前年10月,这个安置点基

  本建设全面完成,跨日龙村80户贫困户从泽曲草原深处整体搬迁到“新村”,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游牧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聊起搬迁那天,贫困户哇白幽默地说道, “比抱着新媳妇还开心”。

  推开106号院门,走进哇白家,他正在阳面屋里穿针引线,赶制一件藏服,他和妻子都精通裁缝手艺,靠着这双巧手,加上当草管员的工资和国家其他各项扶持政策,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为了能让这些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泽库县将城镇化发展与有机生态畜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等项目捆绑整合起来,用以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以此消除牧民的后顾之忧。

  据泽库县扶贫开发局统计,搬迁后的当年,这个安置点借助公益性岗位、到户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合作社分红、转移就业、短期技能培训、草原奖补资金等,户均受益2.78万元,人均受益7591元。

  村集体经济:脱贫依托“双引擎”,致富再添“动力源”

  如果说拉格日模式是泽库县畜牧业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径,那么村集体经济可谓是致富的第二个“引擎”。

  在泽曲草原,村党支部引领下的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风生水起,无疑为这个地处青南牧区的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剜掉穷根注入新动力。

  以发展有机生态畜牧业产业合作社为支点,举泽库全县之力,该县扶持光伏电站项目、入股龙头企业分红、整合可用资源、盘活经营资产,两年多来,泽库县“一村多策”,优势互补,多种方式的“破零”工程已火力全开,破解着村级产业发展的一个个瓶颈。

  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该县4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已实现“破零”,年内还将“破零”15个村,而浩浩荡荡的“破零”工程,将持续到2020年。

  “高原石刻第一村”和日镇的和日村,受益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将分布在三江源核心区内的100户450人,集中安置到镇政府所在地和日镇的和日村。

  经过政府多年来对石刻产业的扶持和牧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如今,“高原石刻第一村”的和日已声名鹊起。

  来到和日村石刻作品展馆,出自石刻艺人之手的雕刻作品摆满了屋里的三面展柜,形神兼备的野牦牛、羞涩的背水姑娘、活灵活现的藏獒、山水泽曲风光无限的精美砚台……每一件刻品来源人与自然,栩栩如生。

  在这个村落,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所有人都擅长石刻技艺,即便是妇女,也会握着刻刀和小锤,在十几分钟内,照着经文,刻满一面石板。

  在和日村,村集体经济“破零”已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和日村与尖扎县坎布拉景区达成协议,签订《甘珠尔》和《丹珠尔》通本石刻合同,这为村里带来逾百万元的收入。

  随意推开一家院门,都能看到正在精雕细刻的匠人。路过才南木家院门口,耳朵里便不时闯进“叮叮当当”的声音,推门进去,才南木的老伴吉合多面前那块黑色石板上,经文已经刻到了第三行,这是她上午刻的第4块石板。

  “如果把所有闲着的时间都用到刻字上, 20天左右就能有2500块到3000块的收入”,才南木一边说着,一边拿出自己尚未完成的石刻工艺品,满意地展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