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直播大视野——央视人如是看青海

10.06.2016  13:57

   视觉瞭望

  这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有那么多的风景和故事,而《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想要的,不过是一个湖而已。

  当这种略带轻松意味的节目形态和关注青海湖生态体系相对严肃的选题共同构成对湟鱼洄游的全景式展现时,青海湖迎来了盛夏关注度的又一次升温。

  此次中央电视台从总部和全国7个记者站抽调了近一百人,组成了《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摄制团队,包括记者、摄像、技术、后勤保障等诸多“兵种”,投入这场环湖“攻坚战”。

  拍鱼,拍鸟,拍湖,拍山,拍水,拍湿地,拍沙漠,拍人文,拍风情,拍野生动物,从沙柳花开,到寻访四角羊,从湟鱼越坝出水的一个眼神,到鱼鸟大战展示的自然法则,从“崖壁日记”上的大天鹅越冬记,到寻访高原精灵普氏原羚,他们究竟想要找寻什么?

  随洄游湟鱼出发,让观众带着好奇走进青海湖,是为了激发大家关注的欲望,但通过对节目的收视后,从静态到动态,从微缩到延时,从特写到全景,从风貌到历史,从景观到人文……我们希望能让观众了解到真实背后的故事,保护背后的艰辛,关注背后的触动,触动背后的思考,央视《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总执行郑昭红说。

  这种突破不仅表现在节目内涵上,还表现在技术形式上,此次直播使用的特种装备包括水下机器人、四旋翼和八旋翼无人机、水下高清摄像机、高速摄像机、航拍直升机等,尽管摄制组并非提倡以技术为尊,但这些先进设备的投用,在直播节目中的确不可或缺,并为节目增色不少。

  对这些忠实于影像记录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摒除一切疑虑地证明了摄像机不必是个冷冰冰的机器,像笔一样,用它的人有多好,它就有多好,它可以成为头脑和灵魂的展现。

  他们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并且当找到之后知道如何处理。

  身在青海湖,大美不知处。不论是鸟岛落日余晖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盛景,还是沙柳河上万千湟鱼竞自游的奇观,抑或是仙女湾湿地与普氏原羚近距离接触的心灵悸动,都会让你感受到青海湖的大美。

  你看到过一碧如洗的天空下,绿色的真丝绒地毯上穿梭不息的河流吗?这是俯瞰青海湖湿地带给你的惊喜;你看到过苍茫的银色沙海边,宛如镜面的蓝色海子,就像注视天空的一双眼睛吗?这是鸟岛全景式画面带给你的震撼;你看到过在布哈河下游的洄湾里,当鸬鹚衔起一条湟鱼时,那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吗?这是你不曾亲见却总在梦中想见的。

  唯此而已,这些美到极致、美到令人心颤的画面,填补着观众记忆中的空白,触动着他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乃至于在头脑中生发了大自然最原始的启示:征服自然或与之和谐相处并非一个两难的选题。

  从中,我们甚至能感受到作为青海人的一种骄傲,看啊,这就是大美青海,他是如此的苍茫、粗犷,又蕴含着那么多的灵动与清纯,青海湖总是能让人留恋地张望,可是,它却是属于我们的啊!

  为了直播,我们时刻都在待命,青海湖十里不同天、一日四季的气候条件,总是在为我们设伏。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以牺牲画面品质的代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央视摄像记者李永辉说。

  郑昭红则更进一步的诠释道,一期节目的制作,不论收视率有多高,观众看得到看不到,追求深度都是必要的。尽管我们对个案的剖析很多,但缺乏系统的诠释,关联性有欠缺,专业支撑较少,对于现象之后的本质,我们挖掘得还不够深入。

  如果再给央视人一些时间,故事的结局可能不会留下些许遗憾。可是,现场直播与种种不可预知的挑战会终结这种完美,在直播结束时,不可避免,他们都会留下些许的遗憾。

  在拍摄中,我们同样收获了内涵丰富的个人情感,我们感受到湟鱼是令人尊敬的,青海湖的生态是脆弱的,生态保护是长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央视摄像记者高山说。

  也许,对他们来说,此次直播,全世界只有一个青海湖,除此之外都再无意义。

  [1]  [2]  [3]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