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泉村:承载历史的记忆

04.01.2016  20:51

  

  散落在青海大地上的传统村落,本身便是一种美丽的存在。在距平安区30公里的洪水泉村,虽历经风风雨雨,渐渐衰老,但在历史长河中,却从未停止讲述时光的故事。那披带着历史风霜的一砖一瓦,和能听得到岁月回响的巷道,不仅凝聚着世代居住于此人们的智慧和创造,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寄托着人们无尽的乡愁和念想。

  围寺而居洪水泉

  在结束了对硝水泉村的调查后,次日,我们怀着一颗好奇之心,在细雨绵绵的清晨,匆匆赶往这个古老的回族村落。尽管我们很想早些到达这个满怀期待的村子,尽管对于这条盘旋公路我们已是了如指掌,但弥漫在山涧的层层薄雾让我们不得不放慢速度。

  经过一个路口,车子便拐进了一条蜿蜒于山梁之上向西延伸的乡间小道,我们知道,洪水泉村到了。还未进入村庄,一座古老的清代建筑群调皮地蹿出薄雾跳入我们的眼帘。走进村庄,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清朝古建筑艺术风格气息,飞檐反宇至今风貌依旧,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村落古朴的特色风情。对于第一次走近它的我来说,这样的风情足以让我感慨万分。

  洪水泉村地处平安区境西部洪水泉山梁,黄土丘陵区,最高海拔2725米,最低海拔2203米。属于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农业类型区,干旱少雨,高原富硒土壤资源独特,是国家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政策最早执行地区。洪水泉村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678亩,户籍人口1480人,常住人口497人,为纯回族村。这里气候严峻、生态恶化、资源匮乏、贫穷落后、交通不便、人居环境建设艰难,但洪水泉村历史久远、宗教兴盛、遗存雄厚,是文化典型的回族传统村落。

  纵观洪水泉村,其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若干冲沟,形如鱼骨状,其中东部和西南各有一条较大的沟壑,雨季易形成短暂的季节性河流。洪水泉村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是传统村落所根植的背景区域,村落三面环山、南部有一条天然冲沟。村子分四个社,由东向西依次排开,其中,一社和二社相对分布较为分散,三社和四社紧紧相连,由此形成了三个居住组团,周边的环境区域对整个村落的生态环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村落空间布局顺应浅山区形势,自由灵活,每户庄廓用地形状各异,村民自建砖木结构民宅大分散、小集中“围寺而居”。

  村中回族南京来

  经调查,我们发现洪水泉村最大的姓氏为马姓,其次为周姓,而马姓和周姓也是村子的原住民。关于洪水泉村的形成,村民无人能说清,我们只能根据洪水泉清真寺马青林阿訇的描述,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判断村子形成的原因。

  据《青海通史》记载,回族先世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由海道来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东南沿海地区的回族多与此有渊源关系。但内地及西北、西南地区的回族,其主要来源是13世纪初期,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从中亚各地东来经商、仕宦的商人和贵族。元代官书中将这些东来的中亚、波斯和阿拉伯各族人称为“回回”。回族人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并在同汉、蒙古、维吾儿、藏等各民族长期相处交往的过程中,在中国境内形成为一个新的回族民族共同体。元时,包括西宁州在内的甘肃省境内就有为数众多的被编入“探马赤军”的回族军士驻防屯垦。甘肃行省地邻西域,在此仕宦、经商、传教的回族人也更比其他地区为多,所以,《明史》220卷称:“元时回族遍天下,及是居甘肃者甚多”。明初,回族人甘肃行省佥事薛都尔丁即率其所属归附,并世代居住在今青海民和县的米拉沟地方。

  根据马青林的描述,我们可以确定洪水泉村形成于明代,回族和一些汉族姓氏一样,其祖先均系明洪武年间自南京竹丝巷充军而来,而这一点我们在《平安县志》和《青海通史》中得到了验证。《青海通史》记载,在早期来青海的回族先民中,有不少又是元末参加反元起义的江淮回族人。明初进取西北时,大批江淮回族将士随征而至,其中自然有落籍青海的。所以,在洪水泉村流传的先民系明初由“南京”(即江淮一带)迁居而来的说法绝不是信口开河。另外,明代青海东部地区以西宁为中心,茶马贸易繁荣,又吸引了不少具有经商传统的回族人前来营商谋生。所以,清初有人记载西宁地区回族状况时说,“回族皆拥资为商贾,以及马贩、屠宰之类”。

  “毛人阿爷”以力服人

  ·在洪水泉村,一个传奇般的人物故事至今流传,成为老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村民口中的“毛人阿爷”——洪水泉村历史上唯一的以大力士形象而流传于村民口中的人物。虽然“毛人阿爷”的生卒年和真实姓名,村民没有一人能够具体说出,但关于他的故事,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向你娓娓道来。

  村民口中的“毛人阿爷”身材魁梧,全身毛发发达,被人称为“毛人”。毛人向来都是有什么吃什么,“毛人一顿饭的口粮常人够吃一天”,这是村民对毛人食量惊人的形象描述。魁梧的身材加上惊人的食量,造就了他的力大无穷。相传,他能抱起一头驴,尽管已是步入古稀之年的他却是村中力量最大的人,他力大无穷却从不倚强凌弱,他尊老爱幼、处事谦虚的态度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因此,人们尊称他为“毛人阿爷”,他也常常用自己的力量守卫着生他养他的洪水泉村。

  毛人的大力很是让人羡慕,同时也遭到了很多邻村人的妒忌。有一天不知是从哪儿来的三人想要来挑战毛人的力气,到村口时正好看到毛人,不知情况的三人便向他问起毛人的住所。虽说毛人长相有点鲁莽,但做事却特别细心,他看出三人的不怀好意后,便顺手拿起地上的石碾,指向自己的家。要知道一个石碾的重量最少有200斤,而用一只手轻松的拿起,这是常人所无法做到的。再说那三个前来的找事的外地人,见毛人轻松的拿起石碾,瞬间大惊失色,遂撒腿而跑。“一个人普通的村民就能随便拿起石碾,更何况是毛人呢?”想必这是当时那三人的想法吧。而这也仅仅是“毛人阿爷”力大无穷的其中一个故事,关于更多“毛人阿爷”以力服人、保卫家园的传奇,只有你走进这个传统村落,放下心中的一切烦恼,安静地与围寺而居的老人们闲谈中,才能体会一个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