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平台 激发创造活力 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企业创新发展

08.12.2015  19:32
      省总工会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新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打造“三区”战略任务中的主力军作用,2014年以来在百万职工中开展了创建青海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有效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动作为,积极打造新形势下服务发展大局的新品牌。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新时期广大劳模在推进我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和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工会组织在服务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省总工会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基层一线就进一步发挥劳模作用促进创新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职工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新期盼,决定全力搭建起以劳模先进为带头人,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工作方向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平台,下发了相关通知,并把开展全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列入工会重点工作部署,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予以支持。

  为加快推进创建工作,形成创建合力,发挥示范效应,2015年8月省总工会在西宁召开全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现场推进会,组织各创新工作室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并对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各级工会积极响应,从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开展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会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新载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优秀团队、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在全省迅速掀起了创建热潮,涌现了一批以杨永磊、王锡军、钱建华、范广勤、陈富圈等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为引领的创新工作室。目前,我省已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52家,其中5家获得省级示范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命名,2家获得全国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命名。全省52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训各类职工1万多人(次),帮助500多名职工提升了技术等级,技术创新攻关难题100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2项,取得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精准发力,着力提升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质量和水平。创建水平,决定创建工作的生命和活力。各级工会着力在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发挥作用、扩大影响上下功夫,使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培育人才的“孵化器”、社会文明的“正能量”。各行各业的劳模精英团结带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把创新工作室作为学习先进的课堂、切磋技艺的赛场、创新创造的平台,通过讲解新知识,研究新课题,传授新技能,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勤奋实干、争创一流,使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普遍追求,更好地发挥了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广大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创新工作室把越来越多有创新愿望、创新能力的职工聚集到劳模周围,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深入开展技术学习、技能培训、技术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职工技能素质,增强了职工创新能力,推动了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建设,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一批精通业务、富于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专家型职工人才队伍。创新工作室聚焦企业创新发展要求,主动承担创新课题,围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安全生产主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先进技术设备,积极运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尤其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

  强化措施,大力推动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取得实效。各级工会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坚持示范引领,推动了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深入开展。在创建工作中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行政)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切实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凝聚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行政)支持、工会组织、劳模领衔、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在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中严格按照“七有”(有标识、有场所、有经费、有成员、有制度、有台账、有成果)标准开展创建,并不断探索拓展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科技、服务和机制创新,把创新工作室建设成了一个聚才、育才、用才的平台,形成了“创建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良好局面,并对评出的创新项目、创新成果和创新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广大职工创新热情。2014年,省电力公司通过评选对创新工作室90多项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和35项国家专利进行了表彰。在创建工作中紧贴企业生产中的难点,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切实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省油田公司“吴正银创新工作室”围绕油井和设备完成小改小革和合理化建议54项,其中7项取得国家专利;“何湘工作室”的油井降黏剂输液管点滴加药装置,实际应用后创效1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