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支柱”

16.05.2018  09:33

  青海新闻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海东市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攻重点、抓亮点、补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支柱”建设,力促农牧业发展由数量型转为数量质量并重型。

  以做大做强高原特色产业为抓手,按照三个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大力构建具有海东特色的产业体系。种植业在突出薯、油两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树莓、苗木、中药材等高效普惠型产业。养殖业在突出肉羊、肉牛、生猪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鸡、奶牛等产业。水产养殖以沿黄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同时,着眼农畜联动,草畜并举,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力争今年全市饲草面积达到115万亩,加工饲草达到200万吨。大力普及粮草兼顾模式,通过建立20个示范点,重点扩大互助、循化、化隆玉米种植面积。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机装备建设继续加强,全市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370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共3752台、套,受益农户1900多户。全市在册各类拖拉机达到7.7万台。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1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80个,绿色食品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绿色生产资料2个。

  开展了种植业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逐步降低物化投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精准生产模式。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全市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1家,市级1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045个,共有成员6.4万人,其中,农民成员为6.3万人。今年评定省级示范社57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牧场123家。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5260人。全市完成农村土地流转65.12万亩,较上年增加7.73万亩。同时,建立仲裁委员会6个,仲裁庭5个,聘任仲裁员153人。受理土地纠纷525起,其中:裁决2起,和解或调处523起。

  几年来,海东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整体谋划,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继续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扩面提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