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劳务品牌点亮农民致富路

26.10.2017  07:32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史雅洁

   近年来,海东市将“树品牌、上档次,创效益、增收入”作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劳务品牌建设。经过多年来的精心培育打造,海东拉面经济得到了转型跨越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巩固提升新疆“金秋拾棉”和海西“采摘枸杞”传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互助县土乡农家乐和彩虹五金、循化县撒拉族刺绣和撒拉花儿、乐都区高原电建等脱颖而出,在辐射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碗拉面 香遍大江南北

  于上世纪80、90年代在福建厦门市起源的海东拉面经济,是海东市化隆群众以“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进京津、下江南”,带着高原人民的睿智和吃苦耐劳精神,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打造的特色劳务经济品牌。经过近30年的借船出海、艰苦创业;政府扶持、规模扩张;品牌打造、提档升级,已成为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

  截至目前,海东市群众在外开办经营的拉面店已达到2.62万家,从业人员达16.9万人,拉面经济经营性收入95亿元,实现利润30.7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41亿元。拉面店较2016年相比净增890户,经营性收入净增2.77亿元,新增从业人员3967人,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0.96亿元。

  海东将鼓励返乡创业作为延伸拉面经济产业链条,提升拉面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积极实施回归工程。第一代、第二代“拉面人”返乡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先后在西宁等地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餐饮业、商贸流通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涌现出了一大批投身家乡建设的优秀企业家和在省内外享有盛名的清真餐饮业经济实体。如“中发源”“大西门餐饮城”“绿洲生态餐饮园”等,引领着全省清真餐饮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一些围绕拉面经济的牛羊肉、菜籽油等原材料加工基地也逐渐在全省建立起来。截至目前,全市拉面经济从业人员返乡创办的企业达到462家,吸纳就业6786人,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5.7亿元,务工人员年收入达3.1亿元。

  同时,以品牌为引领,打造拉面经济升级版。目前,海东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登记的拉面自主品牌75家,拉面品牌店有687家,占拉面店总数的2.7%。

  撒拉艳姑刺绣 “绣”出好日子

  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具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针法细腻、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手法独特而著称。今年,经省就业局、省就业促进会联合评审,循化县“撒拉艳姑刺绣”正式认定为全省六大劳务品牌之一。

  2006年,循化县就业局将“撒拉艳姑”刺绣品牌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2015年12月18日,撒拉艳姑刺绣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青海省劳务品牌优胜奖。自此,撒拉族刺绣不仅成为拓宽撒拉族妇女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也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市场潜力。

  近几年,循化县累计投入300万元培训资金,培训2000余人,并因地制宜培育撒拉艳姑刺绣创业就业基地。成立了博艺和圣驼两家工艺品公司,将以前各村零散刺绣户集中起来,统一制作,统一销售,使刺绣产品在品种、质量上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刺绣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400名撒拉族妇女实现创业梦,直接和间接带动3500余名撒拉族妇女实现就业,每年人均实现劳务收入8000余元。

  根据循化县刺绣产业的发展特点,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刺绣为依托,发扬民族特色,开发工艺精品,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妇女就业门路,今年预计解决妇女劳动力就业3000多人,培训技能人员800人次,年开发产品2万件,年销售收入近800万元左右,妇女个人收入近5千元左右。

  彩虹五金 圆了土乡铁匠梦

  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养育了互助县五峰镇勤劳质朴的人们。在五峰,相当一部分掌握钣金、喷漆、电焊、管道焊接等工种技能的人走出大山,成为省内外各建筑工地的生力军。五峰铁艺已成为五峰镇“一乡一品”的独特产业,同时也成为互助县又一新的劳务品牌——“彩虹五金”。

  传统上,五峰艺人收徒既注重血源关系也注重品德和才智,下一村顺仓焊接铺的张国仓、张顺仓兄弟则是他们的突出代表。90年代末,张氏兄弟创办顺仓焊接铺。主要生产铁大门、烤箱、铁艺围栏等铁制品加工,发展至今已21年,现有工作人员13名,其中初级技工3人,固定资产已达到150万元。陈家台村瑞瑞门业陈生瑞也是五峰铁艺匠人的代表之一,创办于2015年,固定资产也已经达到60余万元,现有固定工作人员10名,其中初级技工4名,中级技工4名,2014年累计生产铁大门1200合,烤箱360余具,年经济效益达到36万元。

  如今,走在五峰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许多铁艺加工的小作坊,他们年纯收入一般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五峰铁艺加工产业总的年销售额在2000万左右。截至2015年,铁制品加工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400人,实现劳务收入4000多万元;到了现在,铁制品加工行业带动6000余人就业,实现劳务收入1亿元,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五峰镇焊工劳务品牌也逐步形成,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铁艺加工匠人。

  高原电建 架起劳务新品牌

  2015年,青海省劳务品牌评审会上,乐都区申报的“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被评为全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

  “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是以架设电网为主,通过电力工程线路测绘、基础开挖、线路架设等劳务活动来增加务工人员收入所形成的特色劳务输出渠道。目前,从事“乐都高原电建”劳务活动的经纪人有70多人,人均年收入30万元以上;务工人员有5300多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永祥劳务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全区每年高原电建劳务活动收入达3.52亿元以上。务工人员覆盖全区马厂、芦花、马营、达拉、碾伯、洪水、雨润、中岭、高庙、瞿昙等14个乡镇,务工地点主要在青海、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四川、江苏、山东、辽宁、安徽等省份。

  “高原电建”劳务活动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并且通过带领周边村社剩余劳动力从事电力建设劳务活动,劳务规模逐年扩大,使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格尔木至拉萨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建设、西电东输、黄河上游阶梯电站开发、海西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新一轮农电改造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电力建设已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高原电建”劳务品牌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宁巴石匠”承建的藏式建筑别墅

  宁巴石匠 砌出了产业新路

  提起藏式建筑修建过程中的砌墙工艺,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宁巴村的石匠。宁巴村的男子素有从事藏式建筑的传统,而设计精妙、技术精湛的石墙工艺深受青、藏、川、甘等地群众的广泛赞誉,有“宁巴的石匠、同仁的花匠、白塔寺的木匠”美称。

  宁巴村每家都有男子从事砌墙工作。宁巴石匠藏式砌墙建筑队于1982年开始承建和修复青、甘、川等多地的藏式寺院和佛塔建筑,此技艺以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方式沿袭下来,加上当地人在此基础上长期实践摸索形成的技法,至今累计完成650座藏式寺院和佛塔建筑工程,每年带动就业3000多人,创造经济价值达1.75亿余元。宁巴藏式建筑垒石砌墙技艺在藏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藏式垒石砌墙技艺及藏式建筑传统文化, 2016年青海藏建公司创始人带领宁巴藏式砌墙建筑队注册成立了青海藏建藏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钻研藏式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更好地结合,从建筑力学角度,进一步提高藏式建筑质量,优化建筑流程,提升建筑进度。既与时俱进,又保留原有藏式建筑的独特性,以工匠精神打造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等诸多特色的建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