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各民族共建和谐美满大家庭

07.11.2016  14:37

  万亩长白葱喜获丰收

  红光小学编排的西路红军长征舞台剧

  川垣社区工作人员和贫困群众过小年夜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青海新闻网讯 民族团结进步是海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海东170万各族儿女的生命线。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春风,民族团结进步已成为海东人民的集体共识。

  2013年,海东市出台《海东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意见》,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的目标,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完善创建机制丰富创建载体

  做好创建工作,首先要打好基础。2016年,海东市以全面落实先进区建设各项任务为重点,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为目标,落实任务、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市、县(区)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选点示范、以点带面,选出一些创建工作基础扎实、条件成熟的乡镇、村、企业、学校、社区等确定示范点,重点扶持,规范引导,通过示范点建设来带动本系统、本行业、本领域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今年,共选出47个示范点,聚合市、县(区)力量,重点打造,并结合工作特点积极培树示范典型。

  “祖国繁荣立丰碑,各族人民笑开颜;民族精神永传承,弘扬正气唱新篇;美丽互助百花开,团结之花更娇艳。”走进互助县南街社区,天天乐文艺队正在用快板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工作的重要性。“我们会经常深入到各个乡镇开展文体活动,以增进民族团结意识,拉近与各族干部群众的关系。”天天乐文艺队队长雷占英说。

  民族团结进社区是海东市创新载体平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在创建过程中,海东市积极探索创建载体,各单位与贫困乡村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在学校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之花香溢校园”等教育活动;在广大乡村开展“五好”主题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

  关注民生问题夯实团结基础

  为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海东市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保护、脱贫攻坚、社会事业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今年1至9月份,全市实施各类项目124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3.9亿元,同比增长1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318.1万亩,特色优势作物比重达85%;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4.5亿元;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百里河湟文化旅游展示区规划工作全面启动,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瞿昙寺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景区、互助5A级景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

  同时,引导各种资源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配置,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今年全市投入26917万元、群众自筹12201万元,通过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606户17989人,涉及45个乡镇91个村。六县(区)共投入项目资金2.13亿元,扶持160个贫困村及非贫困村的11148户39224名贫困人口。

  在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上,海东进一步加大面向民生领域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使民生保障基础更加牢固、保障水平更加提高。今年,全市民生支出142.3亿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86.6%,为4272名下岗失业人员支付社保补贴1232.8万元;融资7000万元设立海东市扶持发展拉面经济专项资金;全面启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政策,今年春季学期开始,落实了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普通高中和中职免费教育政策,落实资金4655万元;全面推进新一轮医改综合试点,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今年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从550元提高到610元,城乡居民参参保率达到98.9%……一项项优惠政策让海东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年更比一年好。

  传承文化血脉丰富团结内涵

  河湟丝路花儿艺术节、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海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每一次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都是海东各民族的“大聚会”。

  悠久的历史赋于了海东丰厚的文化资源。从互助土族的“安召舞”、“轮子秋”,到民和的“七里寺花儿会”,再到循化的撒拉族婚礼,乐都的九曲黄河灯俗,海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听花儿、跳安召,随着一场又一场盛大展演活动的隆重举行,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在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的同时,海东市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鼓励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打造优秀文化旅游演出节目,精心打造了《彩虹部落》《中国撒拉尔》等旅游演艺产品,使其成为海东“非遗”的亮点。同时,把“花儿艺术节”、土族歌舞、回族宴席曲等富含民族民间文化的元素融进旅游项目的创建中,以非遗文化为依托,开发了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并大力支持以循化圣驼撒拉族刺绣、化隆回绣、互助盘绣等非遗产品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为更好提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海东市“河湟文艺奖”、“河湟花儿研究会”创作研究工作已全面启动。市、县(区)紧紧围绕文化名市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让各民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凝全民之心团结之花盛开

  随着民族团结创建的不断深入开展,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地上演。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庄子湾村,村支书李占林是村里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是村支书,更因为他用自己的车,三年如一日免费接送村里二十几个孩子上学…… “不论是汉族、回族还是藏族,只要谁家有困难,李占林都会出现在他们的家里。”村民马有福说。

  在河湟谷地上,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故事还有很多。土族汉子李仁英,二十多年来敬养汉族老人李长旺,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老人虽然不是我亲生父亲,但是我愿意像侍奉亲生父亲一样孝顺他,让老人过好点,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李仁英说。

  互助县丹麻镇立足丹麻当地民间文化特色和实际,相继举办了26届农民文化艺术节、13届春节社火调演、5届文化入户才艺展演、8届百科知识竞赛、5届读书读报演讲赛、千人农民环镇赛、千人安召舞表演等大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活动。

  如今,生活在海东市的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凝聚起前进的动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