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经济增速领跑全省
鸟成云市长(左)调研金融体制改革
2015年,面对宏观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困难增多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海东市经济增速逆势上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8亿元,同比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增长20.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2亿元,增长1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7亿元,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746元,增长11%。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
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海东市经济建设取得优异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拉动发挥了关键作用。2015年,海东市狠抓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建设“三年滚动”项目库,安排前期经费4100万元,筛选储备项目3223项,总投资2202亿元。全市共实施项目1552项,完成投资612亿元,增长20.26%。确定重点项目191项,完成投资376.5亿元,发挥了重点项目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和拉动作用。对31个重点项目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对46项重大项目和89项重大前期项目进行调度,提高了项目实施进度和落地效率。同时,海东市全年交通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完成水利投资18.39亿元。
此外,2015年海东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9月28日至29日,海东市精心筛选包装了总投资为143.15亿元的86个轻工业招商项目到义乌市进行推介,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一个多月后,就有一家从义乌招商引资的企业在海东落地,总投资2.5亿元的海东市海拉特科技有限公司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项目近日在海东工业园区破土动工。2015年,海东市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落实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和责任,通过举办亚欧论坛、秦商大会、义乌市海东轻工业招商会等招商活动,建立项目库门户网站,点对点跟踪招商,一批产业项目在海东成功落地。狠抓“青洽会”、“清食展”等节会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全年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183.8亿元,增长18.3%。
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
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级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率先在全省清理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后保留到100项以下;率先在全省推行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率先在全省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率先在全省完成县(区)事业单位改革……
2015年,海东市坚持围绕打造全省改革高地,主动作为,创新突破,激发了经济增长的新活力。“促改革”与“稳增长”相得益彰、比肩同行,改革为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经济平稳增长又为加大改革力度创造了有利时机。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梳理38个PPP模式运作项目,建立项目库,市儿童诊疗中心等项目成功实施,核心区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全面启动。两项国家级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落实资金6亿元,实施项目98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落实资金12.5亿元,实施项目14项。积极推进公安改革,出台便民利民措施30多项,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新提升。市、县(区)不动产登记局和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全部挂牌,不动产登记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首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乐都区污水处理厂PPP投融资项目的实施,列为国家级示范重点项目。商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场监管三局合一改革创造新经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1.1万户,增长26%,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迸发。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全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财政金融实现新突破
2015年11月5日,海东市政府、海东工业园区与浦发银行西宁分行在海东市举办战略合作暨政府债务平滑基金业务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我省首支30.03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平滑基金在海东成功落地。期限为8年的海东工业园区政府债务平滑基金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获得综合授信审批,又在短短20天内完成基金的设立并落实资金到位。该基金专项用于偿还一类政府债务,破解债务难题,确保工业园区一批重大项目的资金链不断和顺利实施,为海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这是海东市融资模式和银政合作的一次重大创新。
2015年12月25日,乐都三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由西宁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是青海省首家由地方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乐都三江村镇银行的设立对进一步推动海东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乐都地区“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地方金融及乐都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5年,海东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增长25.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200亿元,增长15.6%;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及财力补助突破150亿元,增长17.5%;下大力气盘活存量资金55.47亿元,财政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应用多种金融手段,持续发力,全社会融资总额达到306亿元,增长15%。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22.1亿元和253.8亿元。
民生保障得到新提升
2015年,海东首所大学——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生开学;市三级综合医院开工建设,互助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乙”医院评审,成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级乙等医院;“拉面经济”提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居民医保银行代扣代缴试点工作,发放社会保障卡近140万张,位居全省首位……
一桩桩一件件惠民生、暖人心的实事、好事,让海东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2015年,海东继续坚持走“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全市民生支出达167.7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5%。
2015年,海东市全年转移输出劳动力55.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6.3亿元。落实“拉面经济”省级补助资金5000万元,打造拉面经济品牌店61家,全年“拉面经济”经营收入达114.7亿元。在多领域积极探索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首批招聘的105名政府雇员和1649名村警全部上岗。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从510元提高到55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8%,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为100%、99%和99.7%。教育事业方面,推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76.8%;狠抓控辍保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03%;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5%,高考上线率为99.56%;海东市第一高级中学、朝阳中学加快建设;实施“全面改薄”等各类教育项目216项,完成投资9.2亿元。卫生计生方面,以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重点的综合医改试点扎实推进,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住房保障方面,建设城镇保障房12421套,实现入住10565套,建成农村“两房”2.67万户,城乡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精准扶贫方面,争取各类扶贫资金5.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产业示范园建设等项目。在110个村投资1亿多元扶持贫困人口9万余人,投资1.59亿元实施4152户20272人的易地搬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