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海东:更须守得住“乡愁”——生态海东行系列报道之一

18.08.2015  11:04

  海东作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年轻城市,充盈着破茧化蝶的冲动,扇动着激情飞越的翅膀,正处在一个新的拐点。而在这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新征途中,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是海东面临的一个重大而严峻的战略抉择。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了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宁可不要;以人身健康为代价的发展,宁可不要;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发展,宁可不要。我们要的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要的是绿水青山、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国家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青海发展的关键词、主题曲。省委书记骆惠宁曾指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是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所在,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体现,是深化生态领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海东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先后研究出台了《海东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细则》和《海东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细则》,把生态文明作为海东发展的先导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切实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把握大势、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结构趋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

  而这一切离不开生态海东建设。仅看看来自去年的这一组“绿色进账”,即令人精神一振、眼前一亮:

  扎实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仅去年投资3亿元完成南北山绿化20平方公里,创单项绿化面积规模全省之最:

  持续推进湟水河生态与景观综合治理,大地湾、“平安心”湿地公园基本建成:

  改扩建污水管网174公里,开工建设乐都10万吨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湟水河水质达标率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国家下达指标......

  海东,正奋力行进在生态文明新征途中。

  但毋庸讳言,生态海东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海东,地处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缘的河湟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温和,生态良好,山川秀美。作为新丝路沿线西宁和兰州两大省会城市之间的一个新兴城市,海东有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优势,它处于兰西经济区核心地带,也是连接新丝路西部我国新疆、西藏以及中亚的重要通道。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河湟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喇家遗址、柳湾彩陶、河湟花儿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筑起一道河湟历史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这就是海东的绿水青山和美丽乡愁。

  所谓“乡愁”,实际上是对自然山水的守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海东建设就是要坚持保护利用原生的自然风物,传承河湟各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具有河湟自然风貌、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营造生态秀美的生产、生活空间。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对海东市城市规划进行修编完善。加强宜居宜业生态城市建设,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综合治理河流水系,大力修建湿地、公园、绿地,把绿水青山留给市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留得住青山绿水,守得住美丽乡愁,留给河湟子孙一份宝贵的绿色遗产,赢得海东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王海燕)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